【新聞背景】
春節前,北京電視臺播出了張紀中版的《西游記》,這是內地第三次翻拍這部古典名著。早在上世紀80年代,央視女導演楊潔就拍攝了第一版《西游記》,這是迄今為止最為內地觀眾喜聞樂見的版本。在過去3年中,內地一下冒出了兩部新《西游記》:2010年初,程力棟導演的浙江版《西游記》在春節期間開播;2012年初,張紀中執導的最新版本又攻占熒屏。
從1982年老版《西游記》開機算起,三個版本橫跨30年,改編思路不斷嬗變。小說《西游記》狂想恣肆,滲透著吳承恩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和剖析。老版電視劇強調童趣,著重選取了小說中童話和嬉鬧的部分,盡量簡化人物關系、社會背景、對白含義,唐僧師徒的形象都是扁平化的:孫悟空機靈躁動,豬八戒貪吃好色,唐僧心志堅定而蒙昧。老版采用系列劇的形式,一集一個故事,對原著的枝節進行了大規模刪減。老版重在展現猴姿豬態的喜劇效果和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加之那時罕見的騰云和斗法的特效鏡頭,一經播出便大受歡迎。
兩部新版《西游記》共有的創作原則是:“《西游記》是孩子的,也是大人的,但歸根結底是大人的。”于是都在原著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采用了連續劇形式,篇幅較老版大為擴大。浙江版強調佛性,劇情較小說做了重大改動,每段故事講一個佛家道理;張紀中版強調人性,故事梗概未脫原著,但細節和枝節豐富了很多,人物性格更鮮明。如果說浙江版對原著進行了言情化改造,最新版則對原著進行了世俗化改造。老版《西游記》限于篇幅,跳躍敘事更像電影,新版《西游記》回歸電視劇的“啰嗦”本色,對人物心理細加摹寫,不厭其煩。另外,最新版的編劇受港片影響極深,在橋段和臺詞的設置上常顯出當代化和無厘頭色彩。
老版《西游記》思想和劇情都忠實于原著,浙江版則在原著基礎上有所發揮,而張紀中版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按網絡時代和大眾文化的傳播方式翻新了原著。這三版電視劇幾乎囊括了今人改編名著的所有路徑:由圖解小說到舊瓶新酒,改編方向和成果日漸豐富。
老版花6年時間、走遍名山大川拍了25集,達到了當時技術條件下的精工細作,又適逢文化產品的短缺年代,已成為不可超越的經典。兩部新版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精心打磨,其特效技術有長足進步,劇本也算有獨到的建構,只是觀眾的眼界非同往日,在商業上是成功的,卻再難得到眾口一詞的贊譽。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眾聲喧嘩的年代,但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因為它具有常看常新的永恒魅力,這一版《西游記》也不會是翻拍的終點,再過一段時間,還將看到新的社會和文化氛圍下的更新版本。
【觀而三思】
觀點一 :經典來自精心的打磨
任何藝術作品的成功無不來自于精心打造,粗制濫造注定缺乏生命力。
上個世紀80年代楊潔拍攝的第一版《西游記》雖說已經問世30余年,但至今依然活躍在銀屏上,成為大人孩子喜聞樂見的經典。原因固然在于其內容上完全忠實于原著、人物造型精美、演員演藝精湛,更在于其精心制作和細心打磨。楊潔版的《西游記》總共不過25集,但拍攝制作卻花費了漫長的6年時間。為了拍攝這部作品,選取最佳景點,攝制組跨越千山萬水,幾乎走遍名山大川,所以這部電視劇一面世便好評如潮。其實,任何一部藝術作品,哪怕是一幅畫、一首詩、一篇短文,欲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作者必須毫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通過反復鍛造打磨使之成為精品。賈島詩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無不證明了古語“慢工出細活”的正確性。事實上,任何藝術作品的成功無不來自于精心打造,粗制濫造注定缺乏生命力。
觀點二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藝術作品的生命在于創新,在于在前人沒有走過的地方踏出一條新路。
楊潔版《西游記》在銀屏上取得統治地位后,2010年初,程力棟導演的浙江版《西游記》在電視上露臉;2012年初,張紀中任制片人的新版《西游記》又攻占熒屏。雖說觀眾對其褒貶不一,但畢竟贏得了大批“西迷”,在銀屏上占得一席之地。后者之所以能夠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正在于其不拘泥于原著,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像浙江版強調佛性,劇情較小說做了重大改動,每段故事講一個佛家禪理;張紀中版強調人性,故事梗概未脫原著,但細節和枝節豐富了很多,人物性格更加鮮明——這些都是吸引觀眾、擠占市場的重要因素。其實,縱觀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在之前的藝術形式基礎上發展創新而來的。像宋詞之于唐詩,元曲之于宋詞,無不是藝術上的創新。從內容上看,經典雜劇《西廂記》也是唐傳奇《會真記》的翻版,但今天欣賞《西廂記》的人有多少還知道《會真記》?可見,創新才會讓作品立足于藝術之林。
觀點三 :改編經典當存敬畏心
翻拍經典必須創新,但過于當代化、充滿無厘頭色彩則是對經典的戲弄。
有觀眾注意到,老版《西游記》限于篇幅,跳躍敘事,劇情更像電影,而新版《西游記》則回歸電視劇“啰嗦”的本色,對人物心理細加摹寫,不厭其煩,而且充滿當代色彩。在新版《西游記》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該劇的編劇似乎受港片影響極深,橋段和臺詞的設置上經常顯出當代化和無厘頭傾向,甚至帶有幾分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話西游》的色彩。這也是新版《西游記》備受爭議的地方。翻拍經典必須創新,但這種創新應當有一條底線——對原著的尊重。為了提升電視劇的收視率而刻意添加帶有無厘頭或色情色彩的低俗情節,甚至對名著進行曲解和篡改實在是對名著的不尊重,甚至是戲弄。這樣的翻拍,只能讓觀眾(尤其是未讀過原著的孩子)誤解了原著,客觀上造成了對經典名著的歪曲,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污染和褻瀆。本著尊重原著、敬畏原著的態度,而不是惟收視率是瞻,應當成為改編和翻拍名著的影視編導們恪守的準則。
【評論范文】
翻拍經典 勿把經典“拍翻”
陳鵬
正在多家衛視熱映的新《西游記》因其人物造型雷人、特技制作粗糙、對原著肆意修改等引發各方熱議,一直以來頗受爭議的經典翻拍問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事實上,在新《西游記》出籠之前,制片人張紀中一再表示《西游記》是他心中最愛的古典名著,他希望拍出一部全新的“魔幻巨制”。
僅從特效上,新《西游記》就投資1500余萬元,人物造型更是顛覆原有的人物形象,引進好萊塢造型技術,為孫悟空、豬八戒以及各大妖精進行“原型”塑造,使之更加“逼真、觸目”。在臺詞方面,新《西游記》還融入了不少當下的流行語甚至雷人的網絡熱詞,試圖使之更親民也更現代。
張紀中認為,《西游記》的價值在于貫穿其中的文化表達,是對世界和內心的價值指證。“每個人從生到死都是一部《西游記》,都是取經的過程,遇到的都是妖魔鬼怪,《西游記》無非以更高明的方式把我們的心魔外化了。”張紀中說,“我重拍《西游記》最大的動力,就是希望讓今天的人能夠去除心中的欲念,變得更加善良。”
但這樣的精心打造以及“文化表達”似乎并未得到觀眾的認同,有觀眾狠批孫悟空造型,“比六小齡童版的悟空差十萬八千里”。有的觀眾直指劇情被隨意篡改,諸如高家莊的高翠蘭真的喜歡上了豬八戒,白骨精的前世竟然是一個因路遇強盜跳崖而死的少女,她的洞中還有一個骷髏鬼掌控其意志……這樣的再創作未免太離譜,讓很多觀眾難以接受。
被張紀中本人寄予厚望的特效場面以及“中國版《魔戒》”的過度炒作也遭到詬病。“神話劇拍成了童話劇!”“特效太雷人了,投那么多錢,值嗎?”更有觀眾不客氣地指出,硬要與《魔戒》拉在一起,無疑是對《魔戒》的調侃和諷刺。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資深研究專家黃會林認為,名著改編是需要的,正如莎士比亞戲劇被不斷重排一樣,它是一個時代藝術傳承和創造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但重拍或改編必須遵守一些準則,尤其不要歪曲和篡改。“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有規則和道理的,如《西游記》本身雖然也是對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某種創造性演繹,但它的細節早就經過讀者和時間的千錘百煉,是符合邏輯也符合中國人傳統審美標準的。”
黃會林說,在改編名著或翻拍經典時,尤其要對搞笑、消解、歪曲、混搭等所謂現代元素保持高度的警惕,對名著一定要強調“尊重”,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創作者只有心懷敬畏,才可能鑄造經典。
(摘自2012年2月15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