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選手徐海星在節目中稱“父親病故”遭到質疑,將以前她參加青海衛視《花兒朵朵》時說“爺爺病危”的舊話也扯了進來,針對質疑,《花兒朵朵》和《中國好聲音》分別都發了聲明,聲明發表后引起的更大爭論將徐海星推到一個尷尬的位置上。
需要質疑的不是徐海星,而是那些娛樂節目。唱歌比賽就好好地去唱,畢竟比賽比的是音樂水平而不是幕后故事,如果想要給觀眾講故事,不妨去拍電視劇。為了豐富比賽環節,有一些額外的選手背景介紹或花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切忌喧賓奪主,也別成了習慣性動作,“苦情牌”這個招數在數年前就已經用濫了。
巧奪天工的設計也好,天衣無縫的演戲也好,拜托娛樂節目要做就做全套,別給人發現破綻產生質疑的機會。不然,多少觀眾的眼淚白流了,心頭涌起的感動還沒徹底消失就被添加進了一股塑料味。我們可以容忍山寨的產品,但無法容忍被山寨的感動,請不要透支觀眾的感動。
對于選手編造故事、身份造假等問題,歌手汪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道德底線幾乎沒有的階段,你會發現這對‘造假選手’完全沒有影響,讓他們主動出來承認,向觀眾解釋之后就完了。”他還認為,“這如果是在國外,基本上這個人的比賽就結束了,因為西方人最注重的是誠實。”
當誠實遇到娛樂,是誠實重要還是娛樂重要?作為娛樂圈中人,汪峰選擇了誠實。可就整個娛樂環境看,要求娛樂圈乃至一檔選秀節目誠實,這仿佛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情。盡管如此,娛樂也有必要向誠實回歸,在看到太多悲情的表演、惡意的炒作之后,人們希望感受一些本真、誠實的東西,而本真與誠實才應是娛樂本來的面目。
僅就娛樂圈而言,其實并非像汪峰所說的那樣“道德底線幾乎沒有”,而是“道德底線模糊”,娛樂的底線在哪里?對電視臺、娛樂節目來說,在上級主管部門那里,對選手來說,在節目編導那里,而被人為掌握的這條底線向來上下飄忽不定,游移的空間很大,時間久了,也就沒人在乎什么底線了。
從主管部門到電視臺,從娛樂節目到觀眾,始終沒有一條清晰的、被共同認同的準則。比如“造假選手”在真實狀況被披露后,主動站出來承認,向觀眾解釋之后就完了,這也會被視為是一種“誠實”,而且你會對這種事后的“誠實”毫無辦法。繼續追問、批評,會被認為是苛責選手,被認為沒有娛樂精神,而對此無動于衷,又會“鼓勵”更多選手接踵而來,不但“身份造假”,還會出現諸如“經歷造假”、“感情造假”等五花八門的行為,直到把一檔節目做死。
要不要寬容選秀節目中出現的一些造假行為,最終還要取決于觀眾的價值觀判斷,如果覺得這種造假是一種欺騙,是在利用觀眾的善良和同情心,是精神上的山寨,那么可以選擇不寬容。如果覺得無所謂,認為選秀和電影、電視劇一樣,可以虛構人物和情節,樂于享受被欺騙帶來的快感,那么大可以不把造假當回事。我個人的看法是,可以對選手進行包裝,但包裝要有依據,不能脫離真實基礎,要用真情實感打動觀眾,不要覺得觀眾的眼淚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