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實: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后,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學研究。
著有: 《敦煌民間結社研究》、《唐高宗的真相》、《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貞觀之治》等。
唐朝在中國古代幾乎是最重要的一個朝代。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公元907年滅亡,將近300年。300年的統治中,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他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給歷史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呢?
有一個詞叫“貞觀之治”,就體現了唐太宗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中國古代各個方面都很講文化,從漢武帝開始,中國的皇帝都用年號,就是給一個時代起上一個好的名字,皇帝的年號就成了那個皇帝時代的特有標志。辛亥革命以后,中國取消了年號,現在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仍然使用年號,是向中國學的,那就是日本。中國在近代革命過程中,取消了很多傳統的東西,包括年號。
貞觀這個年號共存在了23年,23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是短暫的一瞬,但是唐太宗的23年卻給中國的歷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政治和諧
大家看電影、看小說,或者看連續劇,都會有這樣的印象:就是越是在政治的最高層,政治斗爭越激烈,爭權奪利、爾虞我詐、鉤心斗角,沒完沒了,在這樣的歷史過程中,有一個時代是特別特殊的,那就是貞觀時期。
在貞觀的歷史中發現,唐朝那個時候的中央核心領導集團內部,關系十分融洽。雖然有矛盾,有分歧,但是大家一定能找到比較好的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任何時代都會有權力的斗爭,越是政治的最高層,它的利益越集中,往往斗爭就會越激烈。
為什么在貞觀時期卻很少見到那種殘酷的政治斗爭呢?
政治文明很重要。古往今來,我們都關心政治,關心政治人物,為什么?因為他們的一言一行有可能影響這個國家,影響整個社會,影響成千上萬的人,所以我們關心政治。回過頭來看貞觀時期,卻很少有內部殘酷的斗爭,君臣關系很和諧,體現了一種很健康的政治文明,我以為這是貞觀給我們留下的一個寶貴的精神財富,即使在皇帝制度下,也可以不進行那些殘酷的斗爭。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政治的高度和諧。
因為關注斗爭,所以碰到那些比較少的、難得的政治和諧局面,我們一定給予高度重視。我認為這就是貞觀之治至今留給我們的一個深刻的印象。
這是第一點。
社會和諧
因為中央內部的政治和諧,所以貞觀時代,建成了中國古代很少見的一種社會狀態,叫社會和諧。
一說社會和諧,大家一定會想到我們今天的狀況,但今天的社會和諧和貞觀時代是不一樣的,不過貞觀時代的和諧也能夠給我們今天的社會和諧建設以啟發。
在更遠古的時候,中國人講到社會理想,一般都講堯舜禹,講三代時候的往事。說堯舜禹的時代,道德水準比較高,社會治安比較好,用兩個詞來形容,叫做“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一直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后來實現了,在貞觀時代實現了。
貞觀時代就是這樣,“貞觀之治的時候,社會治安良好,夜不閉戶;人們的普遍的道德水準比較高,路不拾遺。”所以從唐朝以后,大家在講到這個詞的時候,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首先想到是貞觀時代,不是首先聯想到堯舜禹的時代。所以貞觀時代很重要,它創建了一種社會和諧。
今天我們也要建立和諧社會,首先是因為有了不和諧,我們才去爭取和諧。社會和諧的關鍵問題是什么?就是國家和百姓的關系問題,或者是政府和老百姓的關系問題。所以,古往今來社會和諧的建設大概都是一樣,所謂的和諧就是政府和人民的關系和諧。
今天的政府已經不是唐朝的政府了,那么我們要建設的社會和諧,唐朝能夠給我們提供怎樣的啟發呢?
1300年前,唐太宗一班君臣可以創建一個和諧社會,1300年之后的今天,我們在物質條件、技術條件等方方面面都遠遠超過了貞觀時期,我們今天有更多的理由、更好的條件實現社會和諧。所以,貞觀時期一些社會和諧的建設經驗,對我們今天絕對是具有啟發意義的。
這是貞觀時期的第二個貢獻。
崇高的國際地位
貞觀時期,唐太宗君臣領導中國,贏得了十分崇高的國際地位。
在世界國家之林中,每一個國家都會爭取自己良好的國際地位,到今天也是這樣,每當中國國際地位有所提高,我們感到高興,中國取得了進步,實力有了增加,贏得了尊敬,這當然是我們樂意見到的。
有人會問這個問題,今天的盛世跟唐朝的盛世相去幾何?
其實,距離還很遙遠。從貞觀時代開始,唐朝的皇帝在中國叫皇帝,在國際上他還有一個稱號,叫天可汗。可汗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政治首領的政治稱號,為什么唐太宗叫做天可汗呢?是西北各國聯合起來一起上封號給唐太宗,大家共同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是一個國際信譽的標志。
在唐朝的時候,唐朝的皇帝不僅僅是中國的皇帝,他還是一定國際范圍內的天下共主,因此叫他天可汗。天可汗給各國國君發的國書,發的信,接到了要認真照辦,因為他是真真切切的國際領袖。
當然那個時候的國際空間是有限的,用現在的眼光看,大概是以東亞為核心,包括部分中亞地區,包括部分東南亞地區,大概就這么大一個范圍。即使是在這么大一個范圍內,我們今天其實也沒有達到唐朝的那個樣子。
唐朝的時候,經常會管理一些國際事務,充當國際警察。唐朝時候的一些戰爭,像唐太宗時代、唐高宗時代的一些國際間的戰爭,原來都跟唐朝無關,兩個外國在打仗,天可汗就要去管,要求他們停戰,然后協助他們談判。
這就是唐朝的國際地位,這個地位,唐以后的中國一直難以望其項背,一直趕不上。大概除了蒙古元朝的時候,但是唐朝和蒙古元朝還不一樣,因為成吉思汗的時候主要是靠軍事力量進行了一個世界范圍的大征服,但是真打下來以后,人家心服口服嗎?不是這樣的,因為不得不屈從你的軍事實力。
成吉思汗建立了很強、很遼闊的一個軍事帝國,但是唐朝不能叫做軍事帝國,是自己有實力,它的對外政策是合適的,所以它在世界上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獲得的尊敬,這一點很重要。
近代以來,中國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鴉片戰爭以后,幾乎是過若干年就會被西方痛打一頓。所以近代以后,給中國人心靈留下來的創痛至今還沒有平慰。
越是到近代,越是我們備受欺凌的時候,我們越懷念天可汗,若是天可汗在,近代中國怎么會如此這般,大家就這么想象著。
這種國際地位是很重要的,它成了中國人振興中華、振興中華文化的一種歷史感召力。
一千多年前,中國人已經做到了,1300年后,中國人為什么還做不到?中國有理由今天發展得更好,為什么還不夠好?這說明可以發揮、發展的地方還有很多。
(據孟憲實在第十四屆康橋論壇演講內容記錄并整理,略有刪節,未經其本人審閱,詳情見《康橋論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