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全球化被看作一股難以抗拒的力量向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襲來,中國在過去的30年中努力融入到這一潮流中。然而,對于今天的經濟全球化的多變性與復雜性,既要把握住歷史機遇加快發展,又要審時度勢規避風險、迎接挑戰,使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中不可忽略的力量。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中國經濟 機遇與挑戰
21世紀我們將面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能不能應對有方,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長期堅持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從而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在研究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要對西方的概念、觀點、理論進行認真分析、批判借鑒,然后提出我們自己的一套對于全球化的看法與理論。
1. 經濟全球化的內涵
1.1經濟全球化的涵義
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科技的不斷進步,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和依存度日益加深這樣一種經濟現象。古巴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菲德爾·卡斯特羅曾說:“全球化是歷史規律,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卡斯特羅)。究其原因是世界生產力的發展與推動,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性的大趨勢,是各國逐步趨近的一種狀態。
1.2經濟全球化的特點
經濟全球化曾是塑造戰后世界秩序的最強大的力量之一(約瑟夫)。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催化作用下,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配置,以越來越大的規模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各個國家的經濟被越來越深地卷入統一的世界市場體系,國家與國家相互依存,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一些評論甚至認為距離與國界已經無關緊要,民族國家和地理本身已經失去經濟方面的意義(約瑟夫)。
2. 經濟全球化的現狀
2.1從實現全球化的重要渠道之一的跨國公司來看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通過跨國公司以直接投資等形式幫助東道國發展中國家解決資金問題的同時,又以利潤和紅利等形式帶走大量資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把低級產業向發展中國家進行轉移。這種產業結構調整成為把世界經濟危機的策源地由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的根源。
2.2從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貧富差距來看
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20世紀90年代初為73%,1999年為86%;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相應為17%和14%。有的發達國家人均GNP超過3.6萬美元,而最窮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80美元。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人口的收入差距,1960年為30:1,1997年為74:1。這樣的差距還在擴大。
3.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3.1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正面效應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工農產品的產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產品的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市場供求總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商品供應由普遍短缺轉為相對過剩;經濟發展水平由低收入國家變為中下收入國家;人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由溫飽到小康兩個階段的歷史性跨越;經濟結構由工業化的初期階段進入到中期階段。處于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系日趨緊密。
3.2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同構成機遇方面相比,經濟全球化也必然帶來一些挑戰。其根本原因是,國際壟斷組織經常在損害別國利益的條件下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2.1經濟全球化加大了我們同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空間,在經濟實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使我們與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并且在一定時期內,我們不太可能有效的縮小這種差距。
3.2.2經濟全球化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產業發展升級。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達國家構筑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它們憑借其經濟與技術的強大優勢,使我們在產業發展上仍然處于被動地位。對我們來說,引進外資雖然可以帶動少數產業或行業的發展,卻不能帶動整個國家產業的整體發展。同時,跨國公司的進入也可能會操縱和控制我們的支柱產業和市場,抑制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
4.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
4.1保持良好的宏觀經濟政策
4.1.1在政府機構內部創建技術分析部門并任命訓練有素的政策顧問。例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政府正致力于加強提升金融監管部門的技術和管理能力。
4.1.2使用經濟學上的手段去分析激勵機制和體制適應性等問題。使制度發展和改革等問題的透明度將大大提高。
4.2積極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參與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
4.2.1積極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單個發展中國家力量單薄,聲音微弱,其實力不足以推動利于自身發展的全球化規則的制定,發展中國家要聯合起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使發達國家在制定全球化規則時能更多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4.2.2參與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以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的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的制定,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穩定和建設性的作用。
4.3引導相應產業和部門參與國際競爭
4.3.1引導相應產業和部門參與國際競爭的必要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對有條件的產業和部門應引導其直接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這樣才能使相應的企業有更大的動力去追求新技術、提高效率和改進管理,從而在世界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利益。
4.3.2引導相應產業和部門參與國際競爭的措施。對國民經濟的同產業部門,在不同的時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護措施,在對國內需要挖掘潛力的產業和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產業進行適度保護的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能夠保證立足國內市場的前提下,向國外發展。
4.4加速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4.4.1加速科技創新??萍嫉牟粩鄤撔潞瓦M步,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中國將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科技興貿,不斷提高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能力。
4.4.2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技術含量,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中國技術發展的跨越。
(作者單位:佳木斯市郊區農機安全監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