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通過盈余管理手段進行會計舞弊,丑聞層出不窮,這種尷尬情形嚴重影響了證券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功能的發揮,盈余管理也成為令人矚目的焦點。本文通過對盈余管理動機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盈余管理 動機 上市公司
1. 問題的提出
上市公司通過盈余管理有助于提高會計盈余信息含量,使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經濟價值。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經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趨勢。隨著近幾年來我國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斷增強,以及財務報告的外部使用者對財務信息,尤其是盈余管理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現。
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為了自身利益,在管理企業的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的選擇對自身有力的會計政策和交易安排,運用判斷改變財務報告,從而誤導一些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經濟收益的理解,或者影響根據報告中會計數據形成的契約結果。它與會計信息失真與投資者保護等問題緊密聯系,嚴重威脅財務報告質量和某些投資者利益,對盈余管理動機進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 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
2.1 IPO動機
我國證券市場正處于發展階段,帶有計劃性的色彩,公司的上市需要證券監管部門審核,由此導致公司的上市資格成為一項緊缺資源,上市資格已成為某種壟斷權利的象征,擁有其可以獲得超額收益,因此,每個公司對于獲取上市資格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為了取得上市資格,公司往往通過盈余管理進行財務包裝,同時,經過粉飾的盈余不僅有助于公司獲得股票發行上市的資格,還可以提升企業的股票定價水平,以最大限度從證券市場籌集到資金,促進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
2.2維持公司上市資格,避免ST和退市
《證券法》明確規定,如果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虧損或當年每股凈資產低于面值,就要在股票名稱之前冠以“ST”符號以示區別;如果最近3年連續虧損,將有證監會決定暫停其股票上市,如在期限內未消除虧損狀況,則終止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退出證券市場。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一些業績差的就會對不同會計年度之間的盈余進行管理,因此,我國證券市場就出現了“第一年大虧,第二年扭虧”、“兩年不虧,一虧驚人”、“相隔一年或兩年的間斷性虧損”等盈余管理手法。
2.3改善公司在證券市場中的形象
證券市場是展現公司形象的重要舞臺,公司的盈利以及其他的利好消息都有助于吸引投資者提高價位,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使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因此,上市公司往往通過盈余管理向市場傳遞績優信息,達到改善二級市場形象的目的利潤。此外,我國證券市場正處于不成熟階段,二級市場投機盛行,一些市場主力在利益驅動下,游說上市公司在中報、年報中報高或報低,上市公司在“收益共享”的利益驅動下,往往也存在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
2.4管理人員報酬契約動機
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組合,包括企業與股東、債權人、政府、職工等之間的契約,其中企業與股東之間的契約就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利益不一致,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委托代理契約的不完全性和剛性,加上經濟主體的自利性,使得企業的管理人員有動機為自身利益去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盈余管理作為機會主義的行為的一種便得以產生。管理人員為了自己的報酬最大化,將會通過會計政策的選擇及其它盈余管理方式使得企業報告收益向有利于他們的一面。
2.5政治成本動機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公司面臨著與會計數據明顯相關的嚴格管制和監控,公司一旦招致嚴厲的政治限制,就會影響正常的經營。因此,管理者有動機對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進行粉飾來對付管制。另外一些希望尋求政府幫助和保護的公司也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以達到某種要求。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許多私營企業害怕“樹大招風”,會采用一些會計手段和程序來減少凈收益,否則這種較強盈利能力顯現時,就會受到政府和公眾過多的關注,如政府部門可能會對其征收高額稅收或其進行其他限制等,來自各方的壓力會導致企業的盈余管理動機,以達到各自的政治目的。
3. 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建議
3.1加強會計準則和相關制度建設
會計準則具有不完全性、可選擇性和可變更性,所以,在制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時,應該考慮盡量縮小會計政策選擇的范圍,以進一步確立公允價值的的地位,同時,還應注意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連貫性、一致性和前瞻性,盡可能將現有的新興業務或未來經濟改革中可能出現的新型業務恰當的納入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規范中去,以保持會計制度建設的穩定性。
3.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內部控制
公司治理是一套對公司進行管理的控制的制度方法。在中國特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改善公司治理的關鍵是,解決國家在公司管理過程和整個經濟生活所占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問題,通過深化經濟和政治制度的改革,逐步減少國家對公司行為的直接管理。而治理的核心就是通過改善治理結構,以及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形成對公司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之間以及各權力機構內部的制衡機制。
3.3規范公司管理人員的行為
就我國一些上市公司管理人員的操行水平現狀而言,從各方面強化其行為約束是非常必要的。應禁止公司管理人員利用盈余管理獲利,一旦違反,應給予嚴厲的懲罰,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投資者可以追究有關人員民事責任,這對于遏制基于機會主義動機的盈余管理行為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J].會計研究,2000(9).
[2]魏明海,譚勁松,林舒.盈余管理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3]張旭麗.淺析盈余管理行為的動機.企業管理[J].2003(7).
作者簡介:王志宇 女 (1990)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09會計系。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