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國內金融業事實上已經進入混業經營時代,而我國金融監管執行的是“一行三會”的專業化分工監管體制,存在與金融實踐不一致、監管過度與監管空自并存、難以對金融創新進行有效監管等弊端。建議應該借鑒金融監管的國際經驗,改革金融監管制度,變機構監管為功能監管,完善金融監管體制與相關法律。
【關鍵詞】 金融監管 改革 完善
1. 我國當前金融業經營體制現狀與金融監管體制現狀
1.1我國金融業經營體制現狀
建國初期,我國金融業基本上以銀行業為主,保險業不發達、證券業基本上為零。20世紀80年代,金融業逐漸獲得發展,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相繼成立,但市場化程度不高。90年代,隨著我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的頒布,我國金融業走向了市場化時代,同時,正式標志著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的體制模式。
從2004年起,各家銀行紛紛進行金融股份制改革,組建股份有限公司,分別上市。各銀行以設立子公司的方式涉足證券、保險、信托、基金、金融租賃、投行等業務,形成金融控股(集團)公司的混業經營模式,使銀行系統實質上進入混業經營時代。
同時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除了主營各類保險業務、保險經紀業務之外,還經營資產管理業務;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廣泛經營保險、銀行、信托、證券、資產管理、基金等業務;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傳統保險主業之外,還設專門公司經營資產管理、投資管理等非保險金融業務。除此之外,只有證券公司和小規模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保持專業化經營方式。中國金融業形成了事實上的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并存的模式。
1.2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現狀
自1992年中國證監會成立、1998年中國保監會成立,標志著證券業、保險業、銀行業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形成;2003年,中國銀監會的成立,使得對銀行業的監管也走上專業化的道路,金融監管正式形成一行三會的“1 +3\"專業化監管體制,對應當時金融業分業經營的實際情況。
根據分工,作為中央銀行的人民銀行在金融監管方面的職責是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發揮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和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的作用。保監會負責對保險業的監管;證監會負責對從事證券、期貨、證券投資基金、證券服務等機構進行監管;銀監會接管了人民銀行的銀行監管職能,負責對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以及經銀監會批準設立的其他金融機構監管。
2. 我國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2.1專業化分工監管與金融業混業經營實際存在矛盾
實行專業化的分工監管,能夠在各自監管領域實現高水平監管,對于實行金融業分業經營的市場模式來說,是最適合的監管模式。但是,如前所述,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實際上己經進入國際金融業發展的大潮實現混業經營了,其金融產品、金融服務遠比分業經營模式下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復雜,交叉的、疊加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多。通過機構合并、業務重組等方式,各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也日益錯綜復雜。專業化的分工監管己經不能很好地適應了這種復雜局面了,在很多復雜情況下易造成監管被動。
2.2存在過度監管與監管空白并存的局面
從監管目標來看,各監管機構都把金融機構穩健經營放在首位,對金融產品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沒有顯示出對金融創新的積極支持,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使有些金融產品缺乏活力,不利于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繁榮。另一方面隨著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發展,許多交叉、跨業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在專業化分工的機構監管模式下,容易出現“三不管”的監管空白,從而危及金融市場的穩定。
2.3難以對金融創新進行有效監管
開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金融創新引發了金融業的一場革命。促進了金融業的繁榮,然而金融創新卻是和放松金融監管相伴而生的。美國次貸危機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金融創新過快而監管滯后的結果。
中國需要金融創新,需要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但是中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系,很難對金融創新進行有效監管。對金融工具創新很難監管的原因在于金融工具創新往往是從無到有,現行的監管法規及制度設計很難進行事前的預見,對風險加以預防。因此,金融工具創新不僅成了金融機構不斷放大金融杠桿率的最佳手段和途徑,而目也成為金融監管的一個難題。
3. 改進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建議
3.1實行統一監管
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合并為統一的金融監管機構,將金融監管權統一起來,為中國金融業走向混業經營提供有力的保障。
實踐證明,英、德等很多國家都經歷了分業監管到統一監管的發展過程,其改革的動因基本相同:適應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實踐的需要,強化本國金融監管效率,助力本國金融業增強國際競爭力。
建立專門的金融監管機構,實行統一監管。其目的在于,全面掌握金融監管信息,全面掌握金融市場運行狀況,制定并實行統一的監管規則,有利于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在保證金融穩定的前提下,發揮金融為經濟發展服務作用,同時能夠有效地保護投資者、存款人和消費者利益。在履行監管職責方面,可以考慮在該機構內設相應職能部門,分別負責對單純經營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對兼營多種業務的金融機構,設立綜合監管部門進行監管。屆時就可以取消現行的三方聯席會議制度。
3.2變機構監管為功能監管
伴隨著網絡經濟發展和金融工程所引致的金融創新步伐的加快,全球金融業正面臨著個巨大的歷史性轉折,“金融”的內涵已經被改寫與突破,金融的實質已由傳統的“資金融通”轉變為“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中進行資源的時間配置”,金融制度開始從“機構金融”向“功能金融”轉變,金融業務在整頓、兼并、重組,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實質性差別越來越模糊,甚至金融中介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差別也在縮小,以前所明確劃定的各類金融監管的組織界限已經失去意義,金融業越來越傾向于突出其功能特色,金融混業經營己經成為發展趨勢,金融監管必然隨之變革。
實施功能型監管是指由專業分工的管理專家和相應的管理程序對金融機構的不同業務進行監管。功能監管強調的是金融產品所實現的基本功能,以金融業務而非金融機構來確定相應的監管機構和監管規則,減少監管職能的沖突、交叉.和監管空白。功能型監管的優點在于管理的協調性高,管理中的空白容易被發
現并得到及時處理,金融機構資產組合總體風險容易判斷。同時,可以克服多個監管機構所造成的重復和交叉監管,用統一的尺度來管理各類金融機構,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3.3完善金融法制
依法監管是法制社會對金融體系運行的基本要求,不論任何國家和地區,金融監管機構的分工或職責都必須有法律依據。從各國經驗看,盡管監管模式不同,但大多數都是立法先行,通過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安排逐步加強了金融監管的協調合作。我國應借鑒國外金融監管立法經驗,清理和完善現有的金融法律文件,建立既適合我國金融業發展規律又符合國際金融準則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明確監管協調合作機制的框架、職能和權利界限,為完善金融監管提供法律依據。
參考文獻:
[1]曹鳳岐.改革和完善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北京大學學報.2009.7.
[2]修雪丹.金融監管在金融創新中變革.經濟研究導刊.2010.3.
[3]王平.新形勢下我國金融監管與完善.法學雜志.2011.10.
(作者單位:寧波佳信旅游用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