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會計信息是否真實直接關系到決策者的決策及其后果,所以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和條件。本文詳細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危害以及造成失真的具體成因,最后針對性的提出了幾點治理對策,以期給廣大讀者提供可以借鑒的參考。
【關鍵詞】 會計信息 失真 危害 成因 對策
所謂的會計信息失真,即指的是會計信息未能對客觀經濟活動作出真實反映,從而提供給信息使用者一種虛假資料,這些虛假的會計信息資料必然誤導了使用者的相關決策。
1. 會計信息失真所具有的危害性
1.1干擾了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企業是社會生產中最基本的單位,為數眾多的單個企業所提供的信息最終匯集成宏觀經濟信息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國家據此進行宏觀調控,各機構據此做出判斷決策,使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達到最優配置。普遍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嚴重妨礙了宏觀信息的真實有效性,最終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甚至造成巨大災難。
1.2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加大了企業的運營風險。失真的會計信息,使信息使用者特別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決策依據缺乏可靠性、科學性,不能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做出科學正確的判斷,在宏觀管理上使企業陷入被動,投資者和融資者也將喪失信心,財務狀況就會惡化。長期下去,必將削弱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影響了企業的生存發展。
1.3市場經濟中,會計信息的資源優先配置作用難以發揮,損害公共利益。會計信息作為一種帶有公共性質的社會產品,與債權人信貸決策、投資者投資決策、企業內部管理建設、政府宏觀、微觀調控、及對企業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評價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會誤導同企業利益相關的債權人、投資人、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投資行為和相關決策,對各利益相關者造成不利影響,還將制約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
1.4導致了違法違紀活動和經濟犯罪活動的發生。企業能夠以貨幣衡量的經濟活動最終都將進入會計循環以會計信息的形式得以表現,其所反映的內容最終決定了各主體的利益得失,是各經濟主體之間利害關系的凝結點。同時,生成會計信息比生產其他產品成本低得多。正是這兩個特點刺激了一些人利用會計信息失真進行違法違紀和犯罪活動。企業發現辛苦一年的經營所得遠不及會計人員動動手筆來得方便實惠,低劣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經會計粉飾可變成驕人業績,帶來貸款、股本和“節省”下來的利稅。一些經營者更是進行經濟犯罪以損公肥私。近年來,貪污、挪用百萬甚至千萬的案件也時有發生,這些無不是在會計信息失真的掩護下完成的。
2. 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2.1準則的制定過程具有不確定因素。目前我國的會計準則由政府負責制定,在制定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會計行業人士的參與,與此同時政府還以征求意見稿的形式,廣泛地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充分體現了既民主又集中的機制。但是會計準則是由人來制定的,人們在制定法規、制度的過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摻雜進一些個人的主觀判斷,由于人們認識水平的有限性和認識對象的復雜性,使得各種規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觀實際,因而在這些法規、準則的指導下所產生的會計信息就有可能偏離實際情況,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2.2會計規則本身的不完美。會計規則中對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沒有做出規定或規定得不夠恰當。例如:對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業務的技術規范很少或根本沒有,但事實上它們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另外,會計規則中的內容有的落后于經濟現實,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會計制度規定短期投資應按照成本與市價孰低計量,市價低于成本的部分應當記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短期投資中上市交易的證券市價可根據交易所提供的收盤價確定,而非上市短期證券的市價很難準確的確定。會計制度只做了原則性的規定,會計實務操作中的隨意性較強,企業就可以通過調節市價的具體比例估計數來調節利潤,使會計信息失真。筆者認為可以引入評估機制對市價進行確定,從而進一步完善會計規則。
2.3社會風氣不正,導致會計信息虛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較快,政府的宏觀調控措施和企業的經濟自律在許多方面跟不上,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著無序和不健康因素,必然反映到會計工作中。企業領導追求不正當的經濟利益,濫發獎金、實物,對有關單位的領導請客送禮,為控制經營目標而人為虛增利潤或隱瞞利潤。這些違紀行為,是經濟環境對企業的影響,由于會計不能將這些如實反映在賬上,只能編造假賬、假報表,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2.4監督機制的弱化助長了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監督分為單位內部監督、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對于內部會計監督,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乏力,內部管理混亂,使會計信息失去了應有的真實性、準確性。對于社會監督,首先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獨立性不夠;其次是收費制度不合理、管理體制不合理;再者部分注冊會計師自身業務水平有限,職業道德的淡化,權利與責任的不對稱,都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普遍存在。對于政府監督,其力度明顯不夠:一方面政府部門不能有效地制止與防范利用會計報表弄虛作假的行為;另一方面,財政、審計、稅務和工商管理等部門之間缺乏溝通,難以形成合力,從而導致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重視不夠、監督不夠、處罰力度不夠.
3. 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對策
3.1制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時,盡量減少其本身的不確定性。在會計規則制定過程中政府應廣泛征求各級財政部門、國務院相關部門以及多家會計師事務所的意見,并召開系列座談會、論證會,與法律界、會計界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探討,以期在大部分問題上形成各界廣泛認同的意見,減少會計規則制定過程中受主觀因素影響的可能性。
3.2不斷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的內容。首先,修改會計規則中落后于經濟現實,缺乏可操作性的內容。例如:《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根據實際情況,企業所得稅的會計處理可以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又可以分為遞延法和債務法。而遞延法本身存在不夠科學的地方,已屬被國際會計準則淘汰的內容,企業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就應該采用債務法,應淘汰遞延法。其次,會計規則對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沒有做出規定或規定不夠恰當的地方,需進行補充和完善。例如:《會計法》在違法處罰規定中,使用“情節嚴重”、“數額較大”等詞語,缺少標準,筆者認為,可以引入評估機制,確認具體數量標準。
3.3強化會計人員的培訓教育,從提升素質的角度防范會計信息的失真。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保證。首先,財會人員要加強學習,不斷充實和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業務技能,隨時了解掌握國家有關部門新的政策、法規、制度,全面掌握企業的經濟活動,并對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合理性作出判斷和監督,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創造條件。其次,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使會計人員樹立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堅決按照黨和國家的財經紀律和有關規章制度辦事、核算,嚴格監督,樹立全局觀念,在業務工作中自覺維護國家利益、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嚴守法紀,堅持原則,廉潔奉公,敬業奉獻,真正肩負起《會計法》賦予的光榮職責,確保會計資料的合法、真實、準確。
3.4強化審計監督,不斷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要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社會監督作用,同時要加強對事務所的監督和管理,純潔注冊會計師隊伍,樹立注冊會計師良好的行業風氣。對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事務所要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要吊銷其營業執照。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后續專業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其業務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建立一支職業道德好、業務素質過硬、社會信譽高的注冊會計師隊伍。此外,應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應讓內部審計人員接受董事會的直接領導,將審計情況直接向董事會報告,以增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最后,政府各個審計部門之間加強溝通與聯系,形成合力,有效的對會計信息失真進行監管與致力。
小結
會計信息失真是普遍存在的且較為嚴重的一個社會問題,為保障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確保國家經濟的平穩運行就必須解決這一問題。實際中,應強調信息失真防范的重要性,結合各單位具體情況,借鑒上述防范策略,科學合理地開展實施,以不斷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劉憶容.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7,(01) .
[2]鄒勤. 淺議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J]. 商場現代化, 2005,(29) .
[3]劉琳琳. 當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及對策研究[J]. 中國高新區, 2004,(03) .
[4]孫康. 淺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的探討[J]. 商場現代化, 2007,(24) .
(作者單位:日照日青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