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稀土資源是國家的戰略資源,內蒙古作為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材料生產基地,其稀土產業的發展將直接影響我國稀土產業的發展方向。以內蒙古的稀土產業發展為切入點,針對稀土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找出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其發展對策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 內蒙古 稀土 產業 發展
稀土是世界公認的發展高新技術、國防尖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中國在世界上占有稀土資源儲量、產量、銷售量和使用量的四個第一,是世界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和稀土資源市場的主要供給國。內蒙古稀土儲量居中國首位,稀土產業初步形成從選冶、分離、深加工、新材料到應用產品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稀土原材料生產基地和供應基地。
1. 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現狀
內蒙古稀土產業依托科技進步,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增加產業集中度,集中力量搞好稀土產品開發應用,稀土產品品種齊全、結構逐步優化,稀土深加工產品生產能力和規模不斷擴大,使稀土產業真正變成最具有競爭力的“朝陽產業”,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亮點。
據統計,內蒙古自治區有稀土企業120家以上,內蒙古稀土精礦的產能為10萬噸,占全國43%左右,分離能力達6萬噸以上,占全國40%左右。稀土產品品種200多個,規格超過1000個,稀土工業產值由2000年14.4億上升到2009年的90.3億元。①預計到2015年,內蒙古稀土工業產值達到500億元,年平均增速超過24%,2020年稀土工業產值將實現1000億元。
內蒙古稀土產業主要集中在包頭市,作為稀土產業集聚發展重要載體的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唯一冠有稀土專業名稱的高新區,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國家級高新區。日本昭和、韓國浦項、法國羅帝亞等一批世界稀土知名企業相繼入駐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以內蒙古包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稀土企業集群。
目前內蒙古稀土礦產品生產規模為20萬噸/年,稀土礦產品絕大多數由包鋼稀土稀選廠生產,采用工藝已十分成熟。精礦品位為稀土氧化物(REO)50%~60%,稀土作業回收率50%。2000年~2009年內蒙古稀土礦產品的產量見圖1-1。
內蒙古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2009年共生產稀土冶煉分離產品85700噸,比2005年(36500噸)增長了135%,占全國產量的67.3%;單一稀土金屬8588噸,比2005年(5145噸)增加了67%,占全國產量的31.4%;混合稀土金屬3808噸,占全國產量的74.8%;稀土合金1050噸,占全國的51.0%;熒光級氧化銪93噸,占國內總產量的33.2%。
為進一步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十一五”期間,內蒙古加大了稀土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產品比重向高附加值的新材料領域傾斜。2009年,內蒙古稀土永磁材料產量2380噸(全國55000噸)、貯氫合金材料1980噸(全國17500噸),分別占全國產量的4.3% 和11.3%;稀土拋光粉2110噸(全國12000噸),占全國產量的17.6%。
可以看出,內蒙古稀土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2. 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產業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稀土企業進入門坎比較低,整個稀土行業小規模、低水平生產的企業眾多,各種各樣的非法小作坊的無序開發。內蒙古現有稀土金屬生產企業中產能超過1000噸的僅6家,其中超過2000噸的僅2家。稀土行業這種重復建設、企業規模小、集中度低的現象,使稀土資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利用,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造成稀土行業的集聚能力不強,制約了內蒙古稀土工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更破壞了市場秩序,造成價格混亂,產品定價的話語權比較弱。2011年5月,內蒙古已著手對區內稀土上游企業進行整合。內蒙古政府印發《內蒙古自治區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方案》,明確規定要通過重組合作、補償關閉、淘汰關停等形式,加強對全區稀土上游企業的整合淘汰工作,力爭實現由包鋼集團對稀土采選、冶煉分離生產實行專營的目標。這是增強內蒙古乃至中國稀土生產“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2.2尚未形成真正的產業優勢
內蒙古有著無可爭議的稀土資源優勢,但稀土產業下游和應用產業并未形成真正的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缺乏市場競爭力。內蒙古稀土企業大部分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自身積累有限,自我擴張能力弱,一些極具帶動力的深加工與應用項目難以盡快實現產業化。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產品的支撐,造成稀土產業鏈的培育、延伸和快速發展相對滯后,規模經濟還未形成。2009年,內蒙古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產量約占全國的67%,而稀土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分別只占全國的37.5%,38.7%和5.1%。這與內蒙古所具有的稀土資源優勢和應發揮的作用很不相稱。
2.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內蒙古稀土主要為輕稀土元素,含氧化鈰約53%,為高配分元素,但目前開發生產的鈰類產品主要是拋光粉,稀土鈰的開發應用遲緩;燒結釹鐵硼磁體大多為毛坯產品,并非終端用戶的磁部件;貯氫合金的產品品種較少,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較弱,缺乏原創性的產品;稀土發光材料產業也存在著品種單一、產量較小的弱勢,高端稀土發光材料還沒有進入產業化階段;稀土在化石燃料的催化燃燒及工業廢氣的催化凈化、稀土在固體燃料電池中的應用等領域也只有實驗室的研究工作。適應市場加快新型實用產品的開發是內蒙古稀土產業走出困境的必然選擇。
2.4傳統產業應用未能形成規模效益
盡管稀土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比例逐漸增加,但受其發揮作用機理研究不深、應用技術及市場等多方面的限制,稀土在冶金、機械、石油、化工、玻璃、陶瓷以及輕紡等主要領域的應用十分有限。2009年,內蒙古共生產稀土鋼1.82萬噸、稀土電工圓鋁桿2.92萬噸、稀土不銹鋼坯19.84萬噸、稀土不銹鋼帶19.65萬噸。因稀土在鋼、鋁產品中應用量以百萬分比計算,內蒙古生產的這些稀土鋼和稀土鋁應用稀土的量很少。
2.5環保意識還需加強
內蒙古稀土產業雖然取得長足的發展,但卻是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這種巨大的社會成本為代價的。稀土企業在精礦開發和冶煉分離環節中存在的嚴重的環境問題,生態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三廢排放超標現象仍然比較突出,未得到妥善處置的具有放射性的尾礦和廢渣,對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企業環保意識薄弱,加之目前稀土行業污染問題存在著治理技術不夠成熟、治理設備投入成本較高,導致稀土企業存在畏難情緒,不愿意在環保設施上多投入,造成治理污染措施不力。節能降耗和保護環境是眼下困擾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嚴重制約了內蒙古稀土產業可持續發展進程。
3. 內蒙古稀土產業的發展環境分析
3.1政策法規
從2010年以來,經過金融危機后的稀土行業漸漸回暖,稀土價格日漸增長,為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稀土資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各相關部門出臺多項政策。在資源開發方面,制定出臺《稀士礦產資源管理條例》、《關于下達2010年鎢礦銻礦和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的通知》、《關于開展全國稀土等礦產開發秩序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及《金屬尾礦綜合利用專項規劃(2010~2015年)》等;在稀土冶煉分離企業準入方面,出臺了《稀土行業準入條件》、《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方案》等;在稀土產業技術方面,發布了《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2010年本)》。另外,還出臺了促進稀土產業發展的財政扶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和金融傾斜政策等。
3.2產業格局
“十一五”期間,隨著稀土冶煉分離技術的普及和資源產地產業鏈延伸步伐的加快,稀土冶煉分離產業逐步向稀土資源產地聚集,我國稀土原材料產業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內蒙古憑借白云鄂博資源不斷鞏固產業優勢,稀土冶煉年分離能力約8萬噸,占據了國內的半壁江山。南方稀土企業的原料類型由獨居石轉向離子型礦,以江西等南方7省的離子型稀土礦為原料的中重稀土生產基地,年分離能力約6萬噸。四川涼山州地區稀土資源的開發迅速擴大,成為內蒙古以外另一個重要的輕稀土礦產和冶煉加工基地。四川省也在不斷提高稀土分離加工能力,年分離能力約3萬噸,并憑借資源和能源優勢大力發展稀土硅鐵中間合金。
3.3市場需求
全球經濟的總體復蘇及電子信息、國防軍工、航空航天、交通運輸和醫療器械產業的迅猛發展,市場對稀土產品的需求呈增長態勢,這為我國稀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在新材料開發和制造技術不斷進步,應用領域不斷拓寬等因素的促進下,市場需求將穩步增長。在未來幾年內,全球對稀土的需求將以每年5%~10%的速度增加。然而,國內稀土市場開發不夠,市場需求不足,稀土消費增長低于產量的增長;而一些企業盲目擴大其生產能力,導致產能過剩打破行業的供需平衡,在另一程度上加劇了國內稀土行業的競爭。
3.4出口貿易
為了配合國內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我國的出口政策正在發生一些轉變,大力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以緩解國內資源和環境壓力,稀土產品的出口配額呈逐年遞減趨勢,制約了國內大中型稀土企業的產品出口。2006年以后稀土原材料出口量逐年遞減,這就迫使國內企業在擴大內需方面想辦法,設法增加國內應用產業以解決消費。
3.5知識產權
隨著知識經濟興起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產權成為決定經濟增長模式和國際競爭力方式的關鍵因素。雖然我們是稀土大國,但還未成為稀土知識產權強國。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為了形成自己的核心優勢,在稀土高新產品應用材料技術上投入巨資,形成了系列專利,通過知識產權的創造、占有、許可、轉讓等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日本、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意欲謀求在未來20年中,通過專利戰略,搶占世界稀土市場,以繼續保持其稀土功能材料生產及應用技術產品的優勢。相比之下,內蒙古稀土在高新技術領域擁有專利較少,特別是稀土功能材料及應用技術中原創性專利少。
4. 內蒙古稀土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
內蒙古應充分利用良好的稀土資源和工業化基礎,以包頭稀土高新區為基地,以資源整合和產業鏈延伸為突破口,通過兼并、聯合和重組等方式,培育和壯大稀土產業,淘汰落后和違規建設的生產能力,構筑以大型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稀土永磁、儲氫、拋光、發光等功能性材料,促進鎳氫動力電池、稀土永磁電機、核磁共振儀成像系統等元器件及相關終端產品生產,努力提高稀土市場的話語權,合理調控稀土市場供應量和價格。具體措施如下:
4.1加強對稀土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和合理規劃
加強對白云鄂博資源的保護,加強對包鋼尾礦壩稀土資源的保護,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對白云鄂博資源進行長遠的規劃和科學合理的開發,加大資源管理和控制力度,將目前不屬于包鋼管理范疇的東介勒格勒、東部接觸帶等礦段一并列為國家規劃礦區,并整體劃歸包鋼集團管理,徹底解決私采盜采問題。
嚴格執行國家稀土指令性生產計劃,對稀土原料生產進行總量控制,根據國家有關政策,適度進行稀土儲備。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做好稀土流向管理,使稀土產業的原料供應和發展規模相適應,對稀土應用型企業尤其是稀土高新技術企業優先供應原料。
4.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改善投資環境
積極推進包頭稀土高新區稀土應用產業園區成為“國家稀土新材料高技術應用產業基地”,發揮其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企業通過市場運作,加強與國內外及地方強勢應用企業在稀土深加工、新材料與應用方面的合作與重組;鼓勵企業向開發區集中建設,凡在包頭稀土高新技術開發區通過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建設稀土項目,享受稀土原材料優先供應及稅收的優惠,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4.3大力扶持承擔重點項目和技術研發
扶持承擔國家重大研發任務和產業化項目的稀土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從政策和資金雙方面加大稀土項目孵化力度,積極支持稀土功能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儲氫材料及鎳氫動力電池等重大應用項目和研發工作,集中力量在稀土應用技術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稀土企業每年要提取不少于銷售收入的5%,用于稀土技術研發及人力資源開發。“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將力爭建成稀土信息、檢測分析和研究開發等三個中心,真正達到提高稀土產業規模經濟效益和整體技術創新水平的目的。
4.4以人為本,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
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通過加強與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全面合作,開展橫向項目,實現人才資源共享;完善政府補貼制度,提高科研機構和重點人才的待遇,對人才技術創新、創業要給予支持和獎勵;大力培養和使用稀土事業后備人才,充分發揮稀土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繼續利用稀土發展基金對與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企業提供支持。
4.5增強環境保護力度,實現稀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要充分認識環保的重要性,嚴格執行國家環保法律和法規,做到清潔生產,達標排放;改進稀土選礦工藝和藥劑,不斷提高稀土精礦品位;稀土分離推行“精料”措施,積極采用和推廣循環經濟和環保要求的新工藝,實現環境污染的標本兼治,優化稀土企業的生產環境。今后新建稀土項目要嚴格審查環境保護措施、設施,未經環保部門批準的,不予立項,對己批準的項目,若污染物排放、環境影響評價達不到要求的不予驗收,從而達到有效地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
※課題來源:內蒙古科技大學創新基金項目(2009NC106)“白云鄂博礦稀土等多金屬資源優化利用規劃研究”
注釋:
①資料來源: http://istock.jrj.com.cn/article,600111,2296283.html
參考文獻:
[1]蘇文清.中國稀土產業經濟分析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68-78.
[2]宋洪芳,洪梅.我國稀土產業現狀分析及預測[J].稀土信息,2010,( 2):6-8.
[3]陳占恒.中國稀土產業動態和相關政策概覽[J].四川稀土,2010,( 3):11-17.
[4]郝戊,梁孟.循環經濟視角下我國稀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思考[J].生產力研究,2011(5).
作者簡介:王薇(1980- ),女,內蒙古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企業管理。
丁凱 ,男,碩士,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政府
(作者單位:王薇,內蒙古科技大學經管學院;丁凱 ,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