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村改革逐步推進,涉及農村集體的經濟糾紛(諸如承包糾紛、耕作糾紛、管理權糾紛、物權糾紛等)紛紛浮出水面,桎棝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紛紛計劃 為此,筆者做了深入的調研。本文擬對相關糾紛進行剖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建議。
1.糾紛的具體表現
農村集體經濟糾紛復雜多樣,歸納起來主要有:
1.1四荒資源發包糾紛。一是在發包四荒時,個別地方不進行公開發包,暗箱操作,私下簽訂合同,對此村民意見很大。二是原四荒合同還沒有到期,村委會就進行續包,其他村民想參與競包的希望落空,引發糾紛。三是在四荒資源發包時,個別人私下串通惡意抬高或壓低發包價格,使四荒資源價格脫離實際,致使其他村民不滿而產生糾紛。
1.2因政府投資改善生產條件爭奪地上附著物管理權、使用權產生糾紛。這類糾紛主要是產生在農田水利建設上,政府投資為農戶打井,往往出現產權不明的情況,井打在哪家承包地里,該農戶就認為井是自家的,其他農戶使用就應該交錢,或者是干脆自己用,不允許其他農戶使用,因而產生糾紛。
1.3農村并校后,教育部門將學校產權上收和將教學實踐場所長期對外發包作為創收來源產生糾紛。歷史上農村小學主要是由村集體籌資籌勞建成,學校的實驗地也是從村集體的耕地中劃出的。正因為如此,一部分村委會及村民認為這部分資產都是村集體出錢出力積累起來的,應歸村集體所有,發包收入也應該屬于村集體所有,不應歸教育部門,因此產生糾紛。
1.4以化債名義,土地低價集中在少數干部手中,引發群眾不滿。2001年以來,全縣化解村級債務時,有些村為盡快化解高額債務,將村機動地和非耕地資源長期發包化解債務,個別村甚至將預留人口承包地也長期發包化債,引發矛盾。
1.5行政命令違背群眾意愿產生糾紛。如,一些地方為新農村建設統一修建護欄、廁所、道路等公益設施,多數群眾對此都感到十分滿意和贊賞。但有個別鄉村違背農民意愿強行籌資引起群眾不滿。
1.6合同管理混亂產生糾紛。前些年由于個別村經營管理薄弱,土地臺帳不健全,造成土地合同管理混亂。一是有的村簽訂的資源發包合同沒有備案,只有承包人一方持有一份合同,村委會一方無據可查,由此雙方產生糾紛。二是有的資源重復發包,引發糾紛。三是有些承包沒有合同,而是以收據代合同,當出現某種意外災害或事故使一方利益收到損害時,由于沒有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合同的某一方不愿承擔責任導致糾紛。
1.7合同面積與實際面積不符產生糾紛。一些農戶承包四荒資源后,未經村委會同意自行向外開荒,拓展資源面積造成實際承包面積大于合同面積,當村委會要按實際面積收取承包費時,承包方依據原合同載明的承包面積拒不增交;還有個別村干部在承包機動地或四荒資源時利用手中的權利,為親朋好友牟取私利,人為造成面積不符,引發村民不滿。
1.8因征占土地補償標準不透明引發糾紛。一些地方由于有關政策宣傳不到位,群眾不了解政府應補多少資金,補償對象是誰,甚至認為政府補償的資金全部應發放給被征占對象,由此產生糾紛。
2.主要原因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紛紜復雜,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工作體制原因;干部素質原因;農民思維慣性原因;歷史遺留問題積聚等。
2.1工作體制原因。對無理纏訪、鬧訪無制止手段和打擊力度,產生越級訪、重復訪、集體訪。個別地方對潛在的矛盾估計預料不足,缺乏事先防范措施,矛盾突發時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辦法及時應對,使局面失控,從而產生群體訪、越級訪、非正常訪等突發事件。事件發生后,匆忙組織人員到省進京接訪,事后才對有關上訪的組織者進行法律追究。在國家舉辦重大活動期間,也只能是采取預防措施,防止進京鬧訪、纏訪、越級訪、無理訪等情況發生。在發現一些人正在組織和已經在上訪途中時,也只能是采取圍追堵截等措施阻止進京上訪,但無強有力的措施。
2.2干部素質原因。個別干部素質低、覺悟差,能力不強,好事不會好辦,行使行政管理權時,方法簡單粗暴使干群關系惡化產生糾紛。一是個別村干部理論水平低,甚至對有關農村土地等政策一無所知,對待群眾上訪往往是不做耐心細致說服工作,不講政策,憑主觀意識、憑一股霸氣和豪氣處理問題,時常因此發生沖突,沖突嚴重時甚至是拳腳相加,由此產生積怨激化矛盾。二是個別村干部在涉及村內公益建設,新農村建設和一些農田基本建設等重大事項上,主觀臆斷,不講民主,缺乏事先做好耐心思想工作的先決條件,在遇到問題后缺乏群眾理解和支持,甚至造成誤解,雖然做了好事,但卻未當成好人。三是有些村干部工作作風粗拉,對上級有關政策宣傳不到位,尤其是在糧補這一項惠農政策上,由于缺乏宣傳工作,在涉及糧補發放時間、金額等問題上,群眾了解不夠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引發糾紛。在實行糧補政策的前幾年,由于上級是按照各地上報的納稅面積進行補貼的,一些二輪承包以后補地的農戶其承包地不在納稅面積范圍之內,暫未享受到補貼政策,因缺乏政策宣傳,致使這部分村民誤以為是村委會挪、擠、占用了其應享有的補貼款而引發糾紛。
2.3農民思維慣性原因。應由司法處理的問題,農民不走訴訟渠道,而是認為信訪省時、省錢、有人管,增加了信訪量。從部門配合看,公安、法院對處理農民土地糾紛問題極為謹慎,多數不予受理。一些如合同糾紛等政府無權處理的信訪案件,在經由仲裁機構仲裁后,上訪人不服提請法律裁決的,法院多數不予受理,由此造成農民到處上訪而得不到解決的情況,導致矛盾和糾紛越積越深長期得不到解決。
2.4歷史遺留問題積聚。一是二輪延包時因輕視土地而失去獲得承包地的機會。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陸續出臺,地價和糧價的逐年提高,農民意識到土地的經濟價值,把土地視為自己經濟來源的一部分,為了能獲得家庭承包地或多占有土地,他們現在開始極力爭取;二是一些地方在執行二輪延包政策時有偏差形成遺留問題;三是政策宣傳、解釋和落實不到位,使群眾誤解或產生抵觸情緒;
3.建議
3.1加強領導,切實把解決集體經濟糾紛工作“第一責任” 落到實處。面對農村工作新形勢、新任務,要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關于“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的指示精神,切實加強對解決集體經濟糾紛工作的領導,努力把“第一責任”落到實處。要把“第一責任”落實到統一思想上;落實到工作的決策部署上;落實到具體措施和方法上。對越級到省進京的,主要領導和主管領導直接處理;對越級到市的,由主管領導直接處理。
3.2強化信訪接待工作,把大量的糾紛問題解決在當地。要建立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每個信訪接待日都要安排一名政府班子成員值守,接待處理群眾來訪問題。各相關部門按分工隨時接待處理群體訪和個體訪。
3.3強化矛盾糾紛排查工作,超前化解各類矛盾糾紛。
要進一步完善“調訪一體化”工作機制,發揮“三級平臺”作用,縣、鄉(鎮)、村三級調訪組織堅持定期排查和重點排查相結合,定期對不穩定問題和易訪人員開展全面反復地排查,切實做到重點事項排查不落項、重點人員排查不落人,實現轄區排查全覆蓋。對排查出的問題全部落實包案領導、全部落實解決問題措施。
3.4強化干部深入基層體察民情,提高解決經濟糾紛實效。各鄉要普遍建立干部下村蹲點工作制,主要任務是督查解決經濟糾紛工作部署的落實情況,重點案件的辦理情況。督查的案件主要包括到省進京的非正常訪案件、上三級交辦的重點案件、直接影響當地穩定和對當地將產生影響的重要信訪案件等。
3.5標本兼治,從根本上解決集體經濟糾紛。一是堅持一手抓預防,一手抓處理。建立機構完善、反映靈敏的情報信息機制,把握工作主動權。二是在一些熱點難點問題上,要切實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征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在社會可承受度內盡量加大處理的力度,避免引發大規模的集體上訪。三是建立適當補償機制,對過去帶有普遍性而群眾利益未得到保護的問題,政府要拿出適當的財政資金,逐年逐個問題進行解決。
3.6切實解決糾紛對象的實際問題。要對糾紛對象、特別是對農戶反映的實際問題,真正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提高解決集體經濟糾紛工作的滿意度。
3.7不斷提高農村干部特別是集體經濟糾紛接待人員的素質。集體經濟糾紛工作是了解農村社情民意,為農民排憂解難的有效途徑。要解決好當前的集體經濟糾紛,培養和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政策水平高,務實高效,有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的農村干部隊伍。要采取自學、培訓、觀摩、異地交流、典型引路、專家親臨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不斷地盡快提高他們的行政能力特別是解決糾紛能力。
3.8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為形成良好的村風民俗夯實基礎。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搞好農村文化建設。一是加強文化硬件建設和服務網絡建設,諸如圖書室、閱覽室、娛樂室、科普室、體育健身室、醫療室以及文藝宣傳隊等。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全面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二是積極搜集、挖掘、整理、開發農村文化資源,普及繁榮農村新文化。三是改革完善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政策措施,爭取政策上更多的傾斜。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綏棱縣經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