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依據對國際國內社會主義發展實踐正反經驗的總結反思而做出的理論創新,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從五個方面研究論證了“初級階段論”是對馬克思社會主義原理的突破與創新。
【關鍵詞】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 基本原理的突破 發達資本主義后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歷史條件下創立起來的。他們是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1],沒有能夠在建設“新世界”中研究社會主義實踐的新經驗。恩格斯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們:“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案”[2]。作為理論工作者,要勇于解放思想,突破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有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第一階段”論的歷史前提。中國等社會主義,不是“發達資本主義后社會主義”,而是脫胎于經濟文化十分落后,即以“半殖民地、半封建后社會主義”為歷史前提的。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指中國(也含同中國歷史地位相同或相近國家)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階段,即從進入社會主義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整個歷史階段;是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階段;也是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絕對不能超越的發展階段。在表述涵義時,我有意舍棄中國“特定”階段的提法。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對馬恩的社會主義“階段論”原理做出了突破。
1. 突破了社會主義階段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論斷
中國原來生產力發展不僅水平低,而且地區、產業間發展不平衡。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上,適應多層次生產力水平,采取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形式。[3]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涵是寬泛的,既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也包括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又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三資經濟。
個體、私營和“三資”經濟,均系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公有制經濟這一主體,“同生存、共發展”。恰如馬克思曾說過的:“在一切社會形態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支配著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隱沒其中,它使它們的特點變了樣。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的比重。” [4]實踐證明,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與發展,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可見,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是對社會主義的一大突破。
2. 突破了社會主義階段實行單一的按“勞”分配的原理
馬恩對社會主義階段的分配預想是,以“勞動”為尺度,“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從社會方面正好領會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取回來。” [5]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不是生產資料為社會全部占有,人們的勞動不是社會的直接勞動,更沒有消除商品貨幣關系,按“勞”分配的條件故不充分。
一般地,在全民所有制企業范圍內,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在集體經濟單位,是“勞動所得”。在私營企業、“三資企業”,主要是按生產要素分配。
按“資”分配,避不可免地存在著剝削。恩格斯曾有一段精彩地論述:“道義上的憤怒,無論多么入情入理,經濟科學總不能把它看成證據,而只能看作象征。” [6]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判斷剝削功罪的客觀標準——是否推動生產的發展。無論哪種剝削制度,當那種生產方式處于自身發展上升階段,剝削作為生產關系的表征,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時,就是先進的制度,剝削關系的存在,就有它的歷史合理性,應當采取歷史容忍的態度。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商品、貨幣、市場經濟,勞動力仍然是商品,存在著剝削現象,是馬克思當年未能預料的。實施按“勞”分配和多種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對馬克思主義分配原理的又一大突破。
3. 突破了社會主義階段計劃經濟的原理
馬恩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建立后,社會“按照共同的計劃調節全國生產,從而控制全國生產,結束無時不在的無政府狀態和周期性的動蕩。”[7]但社會主義實踐表明,存在多種所有制、商品生產、貨幣交換的條件下,整個社會不能成為“一個大工廠”。市場經濟配置資源,更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一重大突破。
計劃與市場,都是資源配置方式,沒有社會屬性。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不可否認,市場不是萬能的。它也存在著缺陷,可能造成資源浪費,經濟秩序紊亂等。這就要求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力求避免或減少市場失靈。
4.突破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造就“全新的人”、“要同傳統觀念徹底決裂“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他們的著作中,論述過社會主義階段的思想文化特征。恩格斯談到未來社會:“用整個社會的力量來共同經營生產和由此而引起的生產的新發展,也需要一種全新的人,并將創造出這種新人來。”[8]馬克思則強調共產主義革命“不僅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而且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9]創造出“全新的人”、兩個“徹底決裂”,無疑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點。中國共產黨人,總結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歷史經驗,1982年,胡耀邦總書記在黨的十二大報告中,闡述了“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強民主法治和思想文化建設”,把精神文明建設和“四有”,作為社會主義一個重要特征,這是對馬恩“全新的人”、兩個“決裂”思想的全面繼承和突破。
5. 突破了社會主義階段消滅階級和國家政治職能的預想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直接造成社會主義、進入共產主義之前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階級、階級差別都將存在,國家機器不可能消亡。國家不僅保有“管理社會公共利益的職能”,而“政治統治的性質”,仍要保持。對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維護國內安定團結;對外,預防外部敵人各種形式的威脅和可能的武裝干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第681頁.
[3]許方球.“略論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演進”馬克思主義與現實[J].2009.4(193-19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第24頁.
[5][6][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304、492、60頁.
[8][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242頁、293頁.
作者介紹:許方球,女,1965--,吉林洮南人,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經濟理論與實踐。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