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和經濟建設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企業擁有了更多的發展契機,但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競爭和挑戰。這些挑戰有的來自外部的壓力,有的來自企業內部的風險。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點就是企業的金融風險。文章認為應該正確理解金融風險,認真剖析其產生的原因,選擇適當的規避方法。
【關鍵詞】 風險 原因 政策
1.什么是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指任何有可能導致企業或機構財務損失的風險,企業或者機構的金融安全是產業安全的核心。
金融風險所帶來的后果,往往會超過對其自身的影響。金融機構在具體的金融交易活動中出現的風險,有可能對該金融機構的生存構成威脅;具體的一家金融機構因經營不善而出現危機,有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一旦發生系統風險,金融體系運轉失靈,必然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
2.企業金融風險概述
要了解企業金融風險,必須先對金融風險的概念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首先是區分風險和不確定性兩個概念。許多人都把風險等同于不確定性。實際上,風險和不確定性是有嚴格區別的兩個概念。對于一個微觀經濟主體來說,風險是它的預期收入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而不確定性則是某種預知或控制某種不愉快事件發生的不可能性。從統計學角度看,不確定性是表現為隨機事件,它的出現一般具有偶發、突然等特點。而風險通常與收益相伴而生。這一定義下的金融風險具有如下特點和涵義:作為研究對象的風險特指微觀風險或個別風險;個別風險的分析主要為面臨資產選擇的微觀投資主體服務;在一個充分競爭的金融市場中,理性投資者可以在不同的資產選擇中對風險和收益做出估計或替代性決斷。
金融風險是指金融交易過程中因各種不確定性因素而導致損失的可能性。金融風險有多種分類方法,理論上可分為宏觀金融風險和微觀金融風險。這兩者在風險主體、形成機理、經濟社會影響以及風險管理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宏觀金融風險的主體是國家,或者說是整個社會公眾,而微觀金融風險的主體是微觀機構。風險承受主體的不同,也就決定了二者具有不同的性質及其應對方式。宏觀金融風險屬于公共風險,無疑地需要政府來承擔相應的責任;微觀金融風險屬于個體風險,自然要讓市場主體來防范和化解。很顯然,這里要討論的企業金融風險屬于微觀金融風險。
3.金融自由化不能消除必要的金融管制
金融在經濟中的核心地位,使其在進行任何形式的金融改革時都必須優先考慮金融安全問題,即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風險具有客觀性,無法消滅。微觀主體總是基于對相關變量趨勢的判斷而作出決策,一旦變量的變化結果與決策者的判斷相悖,就可能發生損失。在嚴格的條件限制下,如在完全信息條件下,進行理性決策.市場機制高效率等等,當事人會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風險偏好,在“風險與收益對稱”原則的支配下進行決策,即使發生損失,但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個別風險事件不會擴散為危及整個社會的金融動蕩。然而,在現實中,如此嚴格的假設很難成立,個別風險所產生的損失可能會超過自身可承受的能力,金融機構間相互交織的債權債務網絡,以及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人們普遍具有的從眾心理所產生的“羊群效應”,可能使微觀領域的風險最終影響到金融體系的穩定。
金融自由化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消除金融管制,而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來調節金融交易的過程。但是,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是難以達到最優的。為了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之內,為了保護掌握信息較少的一方的利益,也為了及時化解風險,防止局部危機擴散形成系統危機,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規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督管理,成為一種必要,我們稱其為金融監管。金融監管是政府干預微觀經濟的一種行為。而金融管制則是在某些方面取代市場機制的作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一方面是使金融交易更多地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完成,另一方面則通過動態地調整和完善金融監管制度,以確保金融交易有效率地平穩地進行。
金融自由化是一個對內消除管制,對外實行金融開放的過程。但是,在金融開放的情況下,由于存在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不協調以及金融監管的“真空”地帶,使得與維護金融安全有關的變量處于不可控的狀態。在目前的國際金融體制下,隨著一國金融開放程度的提高,更多的風險因素來自外部。近年來,幾次重大的國際金融動蕩均與來自外部的沖擊有關。因此,為了維護基本的金融安全,需要保有必要的金融管制。
4.服務貿易自由化對金融穩定性的影響
金融服務貿易化也就是對外開放金融服務的過程。一方面,放寬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本國市場的條件,另一方面,逐步對外國金融機構實行國民待遇。可以預見,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必然帶來更為廣泛的競爭。對于發展中國家來洪,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內資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的可能性增大,市場份額縮小在所難免。
隨著金融服務的開放,可能會出現以下問題:
4.1金融業競爭的加劇使金融機構破產的可能性加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參考國外的經驗,建立某種機制,以阻止單個金融機構危機的擴散。但這種機制的形成和完善需要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需要以一定的手段限制過于激烈的競爭,以保護國內相對脆弱的金融機構,以維護金融的穩定。從拉美國家的經驗來看,可以對外資金融機構準入的方式作出限制,以利于避免金融體系因倒閉事件而出現大的震動。
4.2由于境內的外資金融機構多數是跨國金融機構,任何一個分支部門的風險都可能危及整體。這就要求監管部門除了要獲取境內的分支機構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之外,還要設法獲取其海外母行及其他分支機構的財務數據。而要實現這一點,難度是很大的。
4.3隨著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深入,大量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使得資本管制的難度加大。跨國銀行的總部與海外分支機構間的資金調撥,將會導致資本的流出入,難以有效管制資本帳戶。
由此可見,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需要循序漸進,在沒有達到一定條件之前,對金融服務的開放應保持一定的管制。
5.企業金融風險對策
在我國,由于金融機構還不夠完善,企業人士規避外匯風險的意識還比較單薄,因外匯波動而蒙受虧損的事時有發生。實際上,像遠期外匯合同、外匯期貨合約、期權合同、貨幣互換等都是規避外匯風險的很好的工具,尤其是貨幣期權套期保值,是很理想的外匯風險管理工具,因為它既能使企業擺脫不利的匯率波動,又能使企業從有利的匯率波動中受益。但遺憾的是,中國金融業還遠未建立起這些業務,使企業根本無從尋找規避外匯風險的手段。因此,要規避企業的外匯風險,應該首先提高企業的風險意識,完善金融機構設置,使企業有工具可用,有方法可使。
在籌資風險中,對于現金性籌資風險,從其產生的根源著手,應側重資金運用與負債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學安排企業的現金流量;對于收支性籌資風險,一般而言,應主要從兩方面來設計應對措施:一是從財務上優化資本結構;二是進行債務重組。
在企業內部要加強管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范金融風險。企業的決策部門要建立積極的財務決策機制,這也意味著必須提高企業決策部門對外部金融風險的敏感性和抗風險能力;建立嚴格的風險管理機制;必須真實地報告財務信息狀況;建立監督機制;靈活應用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貨、期權等,以更好地規避金融風險。
綜上所述,企業的金融風險不僅來自企業外部的金融體系,也同樣來自企業內部的各方面管理問題。企業管理者要正確地認識和對待金融風險,合理運用金融工具,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以適應外部金融風險,力避內部金融風險。從而更好地抓住商業契機,謀求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雨露:國際金融[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北京投資創業協會[EB/OL].
[3]籌資風險成因分析及防范[EB/OL],中國商業網.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