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的會計政策是在現有的會計準則規定中選擇的,會計準則又是在政府組織下制定的,在制定過程中必然要考慮到政府利益,因而也難以達到真正均衡,從而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客觀準確性。本文根據我國會計政策選擇的現狀,分析會計政策對會計信息影響的客觀性,在此基礎上分析現階段會計政策對會計信息不良影響,并對其根源及對策作了探討。
【關鍵詞】 會計政策 會計方法 職業責任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它是連接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橋梁和紐帶,既受會計理論的指導和影響,又直接規范和制約企業會計實務,對企業會計報表和資本市場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企業會計的日益復雜化,會計政策的合理選擇在企業財務信息系統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參考的因素
1.1企業經濟目的影響政策選擇。
利潤的不同時期分布,可能給企業帶來不同的經濟效應:當管理者側重于獲得納稅好處時,會盡可能通過增加費用,使賬面表現為虧損或利潤減少,從而避免或推遲納稅;當管理者為了有利于申請銀行貸款時,又往往會粉飾報表,做虛假利潤,包括對子公司的不法操縱;當大股東希望使企業盡快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時,會傾向于將較多的資金投放到生產中,提高下一會計周期的利潤,從而提高股票價格,贏得資金上的支持;小股東可能更傾向于增加分紅的資金,以盡快得到收益。
1.2考慮企業外部的因素。
影響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會計環境因素。會計環境是會計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環境,是會計所處特定發展階段的客觀條件,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和社會環境。
1.2.1經濟環境因素。經濟環境是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的一個復雜的、重要的因素。企業的經濟結構、組織形式和資金籌措手段、經濟發展水平等都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產生一定影響。
1.2.2政治環境和法律環境因素。政治環境由作為實體的國家、作為觀念的政治思想和作為活動的政治實踐三方面因素組成。各個階級的利益、目的都只有通過國家這種形式才能實現。法律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1.2.3社會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包括的內容很多,如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世界觀、理想信念、道德風俗、文化水平、教育程度等,其中影響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主要因素是文化。
2.會計政策、會計方法選擇的必然性,加大了會計職業判斷空間
2.1會計準則、制度和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由于各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同,具體業務存在個性,準則的制定不可能包羅各種現象,只能對企業工作提出基本原則和規范,并留有一定選擇余地,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會有多種備選的會計處理方法,它們成為會計政策選擇的對象。而隨著企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經營范圍的擴大和外在環境的日趨復雜,同類會計事項的個性化異常明顯,法定會計政策也趨向于為企業提供更大的會計準則選擇范圍,為會計職業判斷帶來空間。此外,會計準則較會計實踐發展存在一定的時滯,當新情況、新領域、新行業出現時,一時很難找到匹配的會計準則作為會計操作的依據,這就使會計實踐出現暫時的政策斷層,也為會計處理選擇會計政策和方法提供了空間。但問題的關鍵是哪種方法才能做到“如實反映”,我們不能說對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有多個不同卻都是真實的反映,所以不同會計職業判斷結果會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2.2會計法規之間的錯位,增大會計職業判斷空間。對比發現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之間,具體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之間,會計準則與財務通則之間,會計準則、制度與稅收制度之間都存在不協調甚至矛盾、沖突的地方。這些錯位使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帶有了很大的彈性,增大會計職業判斷空間。
2.3會計事項的模糊性,會引發會計政策的選擇及變更。會計事項的模糊性主要表現在不確定的計量結果,需要根據經驗判斷做出估計;不確定的計量方法,使會計確認和計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計的方法。如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可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等,會計人員只有在工作中運用自身的職業判斷,在諸多可選擇的會計處理方法中,選擇適合本企業具體情況的會計處理方法,以使會計信息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
2.4受國際會計準則的影響,使我國會計規范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逐步提高。長期以來,國際會計準則留給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余地一直較大。原因是國際會計準則將處理重要項目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對于非重要項目,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一般不夠細致;同時,國際會計準則的宗旨是協調各國會計準則和實務,而各國的會計準則和實務又大相徑庭,為了盡量做到準則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就會對同一交易或事項的處理確定多個備選方案。近年來我國會計準則和制度的制定受國際會計準則的影響越來越大,面對日益復雜和個性化的交易或事項,準則和制度不可能也無必要事無俱細,所以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也逐漸提高。
3.忠實履行會計職業責任是會計人員的使命
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職業判斷的過程中,自始至終融入了判斷者個人的理論知識水平、經驗和業務技能等,不能純粹從技術會計角度出發,還應從更廣泛和更開放的角度出發,較好地處理它的“客觀中立性”與“經濟影響性”之間的平衡,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
3.1會計人員要具備充分履行職業職責能力、提高職業判斷水平,應從理論水平、實務經驗、職業道德方面共同努力。第一,基礎理論應扎實,并隨著會計改革的逐漸深入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由于會計本身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而發展的,從而使得會計方法不斷更新,會計理論不斷豐富,會計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寬,這都要求會計人員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第二,忠實職業責任、準確職業判斷還需要經驗支持,而經驗則來自于處理會計業務或事項的歷練和積累,掌握一定的判斷技巧,在會計理論、會計原則的指導下,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自己的經驗選擇切實可行的會計方法和會計政策。這個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在廣泛參與會計實踐中多學、多思、多問、多悟并做出總結。第三,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真實、公允是會計職業判斷的基本準則。會計準則賦予會計人員的靈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3.2只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是不夠的,關鍵是如何運用職業判斷。首先,以會計規范為依據,同時協調其他法規。會計規范特別是會計準則和制度為企業會計政策提供了可供選擇的領域和范圍,會計人員在進行職業判斷時必須在規定的范圍內作出選擇。此外,其他法規如稅法也都與會計處理方法密切相關,因此只有依據會計規范和相關法規所做出的職業判斷才是有效的。其次,以公允反映為準繩。會計職業判斷包括表面上的合法性和實質上的合理性,由于會計實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同一交易事項可能存在多種表面合法的處理方法,這時候如何選擇適宜的會計政策,就必須以公允反映為準繩,保證提供更為客觀、相關的會計信息。再次,轉變傳統會計思想觀念,樹立職業判斷意識。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新的經濟業務將層出不窮,會計人員和有關人員只有轉變觀念,更新思維方式,提高對會計職業判斷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改變過去循規蹈矩的舊習,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會計工作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2]韓國紅 潘上永:會計判斷,會計實務的重要程序.財會研究,2006.6:26~27.
[3]劉泉軍 張政偉:新會計準則引發的思考.會計研究,2006,3:7~10.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紅旗農場計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