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土地的集約利用和可持續利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這兩種概念常常被人們混淆,土地的集約利用從宏觀上來講是對土地粗略利用而言的,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源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本文通過對土地利用的對比使我們對土地利用的認識更深刻,更廣泛。
【關鍵詞】 土地的集約利用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土地的合理利用
前言:
土地是最寶貴的資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人多地少,土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隨著社會經濟的加快發展,建設用地需求不斷增大,土地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當前,我國一些地方用地結構不夠合理,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粗放用地和閑置浪費土地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著眼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在推進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必須始終貫徹集約用地的原則,堅持走集約用地的道路。本文就土地的集約利用和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分析兩者的區別和聯系,就二者的區別和聯系進行簡要闡述,僅供參考。
1. 土地的集約與利用
1.1粗放和集約的特點
粗放和集約總是一個對立面,經濟的增長離不開勞動、資本投入的增加,更離不開科技的進步。規范經濟體制,優化產業結構,再加上科學的管理能夠帶動生產效率的提高,粗放型增長是指生產生活過程中需要大量投入,但產出量較少,投入與產出無法成正比,這種增長方式的特點是增長迅速,經濟效益和質量低。集約型增長方式是指生產過程中投入量較少,產出較大,經濟效益和經濟質量高。
1.2土地粗放利用和集約利用
土地粗放利用就是在固定的土地利面積上用上投入較多而經濟效益較少的方式。土地集約方式的利用最早是在農業生產上,是許多經濟學家和農學家提出來,農業土地的集約經營是在單位面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經營活動,使用先進的技術和勞動方法,以求在盡可能小的土地面積上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土地投入經營會在經濟結構和生產要素構成中分為資金集約型,勞動集約型和技術集約型,他們是指資金、勞動生產等都集中在一個地塊上,土地的集約利用是建立在穩定的社會和經濟基礎上的,資金集約應有雄厚的資金作為后盾,技術集約型是以先進的技術為前提的。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土地緊缺局面的出現,人們迫切的需求決絕城市土地占用不合理的問題,因此土地集約利用的方式被從農業用地中采納過來,被稱作城市土地集約化,目前對城市土地集約化還沒有達成一致共識,但是綜合了中外學者的研究,城市土地集約化應具有以下幾點:(1)資金集約度(2)技術集約度 (3)人口集約度,無論是農業用地還是城市用地,土地集約利用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產率獲得經濟利益而來的。
2.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與合理利用
2.1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是在人們接受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的新觀念,也是可持續發展在土地研究中的應用,人們利用土地不僅僅是為了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更是為了更好更多的創造物質財富,改善生活環境的需要,改善生活環境,維持生態平衡,能夠使人類更好的生存生活,所以,土地的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離不開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土地開發是一項技術措施,它可以將土地資源合理的投入使用,并將其變成可使用狀態,利用使指該土地達到可使用狀態時,使它能滿足生產和生活需要,并創造價值,整治是指土地在滿足需要的同時更好的去滿足人類在某一方面的需要,努力克服土地在原有基礎上的缺陷,對土地進行合理改良,合理分配,配合周邊設施的使用等,保護是指在長期利用土地的同時對土地劣化缺少某種特性所采取的綜合整治措施,以此來保證土地的可持續生產力,因此,可以說開發、利用、保護、整治、是土地可持續利用的4個不可或缺的層面。
2.2土地的合理利用
土地的合理利用是指在特定的地區和條件下,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和管理。并可通過協調組織、機構、相關人員及資源環境以及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生態效應使其達到利用最大化。土地的合理利用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和科技水平上的。沒有雄厚的資金力量和高素質的科技勞動隊伍是無法達到土地的合理利用的,在自然環境及生態資源緊缺的今天要實現合理利用土地,就必須要投入先進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要深刻認識到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它是繼承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理論依據。
3. 土地可持續利用和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
3.1可持續土地比集約利用土地認識更深刻。土地集約利用是用最少的經濟投入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這當然是人們所期望的,而人們在多個方向和領域都對土地進行開發利用,除了滿足物質需求和經濟需求,還應滿足良好的環境需求,土地的集約利用只注重這些,這是片面的,而可持續土地利用把土地的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土地利用上是更高一層的認識。
3.2可持續利用土地是比集約利用土地更為廣泛的概念。土地的集約利用只是單純的考慮生產的投入與產出,而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不僅僅要得到土地的物質和經濟回報,更強調了在土地利用前合理的規劃開發,合理的保護和管理,強調了利用的可持續性和多目標性,是更深層次的利用,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3.3土地合理利用的重點。土地的合理利用強調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統籌兼顧,經濟效益的提高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前提,土地的集約利用不一定是土地的合理利用,而土地的合理利用必定是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結束語: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要素,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尤其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的今天,如何兼顧好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的關系,提高土地節約集約水平,解決土地供求緊張的矛盾,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社會必須認真思考并予以著力破解的嚴峻課題。
參考文獻:
[1]武建齊.“粗放”和“集約”的三種定義 [J].經濟學動態,1996(10):19.
[2]李倧. 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J]. 經濟評論,1995,(6):22~27.
[3]董玉祥. 土地利用與管理 [M.] 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邱金峰.房地產法辭典.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5]張光宇,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系統學思考.中國人口、資源環境,1998 (3):11~14.
(作者單位:集安市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