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審計時間上來看,依次出現了財務審計、業務審計、管理審計和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產于現代審計實踐,是以風險評價為中心的審計模式。風險審計的專業判斷能力將左右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所以,本文對我國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應對理論知識進行探討。
【關鍵詞】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 理論
前言: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產生于現代審計實踐,是以風險評估為核心的審計模式。以財務審計、業務審計、管理審計為基礎發展理論與實踐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新審計模式。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高度風險而產生的。是集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審查于一體的綜合審計。
1.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基本理論
1.1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產生的原因
世界范圍內重大管理欺騙及審計失敗案例的頻繁發生,風險導向審計理論就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產生的內部背景是現在企業面臨的高風險經營壞境引起企業對內部審計的需求的變化;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產生的外部背景是審計外部化趨勢侵蝕內部審計生存的職業空間。
1.2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本質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定義為::內審人員在整個審計過程中,自始至終都關注企業風險。依據風險確定審計范圍與重點,以降低風險為導向,對企業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程序進行評價,協助企業管理風險,實現企業價值增值的確證和咨詢活動。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本質是確保受托責任有效履行的能動的管理控制機制。
1.3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對象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主要的審計類型是將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融于一體的綜合審計。這種綜合審計體現在十分關注公司治理過程中對風險的發現和管理,關注管理者及其經營管理行為可能出現的風險以及組織在整個治理過程中的決策風險和經營風險。
1.4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目標
內部審計目標是審計主體通過內部審計活動所期望達到的境地。從內部審計的目標發展到風險導向階段,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目標由高層次興利轉向了增值。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先確定企業目標,再對可能影響這些目標實現的風險進行分析,并根據這些風險設計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最后測試企業建立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對風險的管理控制切實有效。
1.5風險導向內部審計的職能
內部審計協會ⅡA對內部審計的職能作了明確規定:“內部審計是一項獨立的、客觀的確證和咨詢活動,其目的在于為組織增加價值并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風險導向內部審計采取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法,對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過程進行評估和改善,從而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它強調重點關注公司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發現風險與管理風險,關注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可能存在的風險,關注企業在治理過程中的經營風險和決策風險,并對這些風險實施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向管理層提出建議。
2. 基于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程序
2.1審計計劃的制定
《內部審計實務標準》第 2010 款關于制定審計計劃中指出:首席執行官應該制定以風險為基礎的計劃,以確定內部審計活動的重點。內部審計計劃的制定應緊密結合企業風險管理目標。在編制審計計劃之前首先結合企業風險管理目標進行年度風險識別和評估,確定關鍵風險領域,風險高的領域作為年度審計計劃優先安排的項目。由于內部審計資源有限,應根據金額的重大性、資產變現力、管理能力、內部控制的質量、變化或穩定程度等風險因素確定業務工作重點。
2.2審計目標和審計測試
《內部審計實務標準》規定內部審計總的目標是“評價并幫助改進機構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系統”,具體審計活動應圍繞更為具體的風險管理目標進行,內部審計師應獲得足夠的證據,確認企業主要風險管理目標是否實現。審計測試中通過運用抽樣、觀察、提問、分析、證實、調查與評估等方法獲取有關風險的審計證據,并且揭示出它們的內在品質或特征,目的是為內部審計師形成審計意見提供基礎。
2.3審計發現與審計結果
那些與規范或可接受的標準之間的偏離被稱為審計發現。它們可能是:應采取而未采取的行動、不適當的行為、令人不滿意的系統及應考慮的風險暴露等。審計業務工作的成果就是“發現”。審計師一般將“發現”分為背景、標準、情況、原因、影響、結論和建議等因素,這些因素為采取糾正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
審計結果包括審計發現結果、審計結論、審計建議和行動計劃。審計發現結果是對風險的相關陳述,通過比較應該達到的目標與實際的做法,可以得出審計發現結果和審計建議,審計發現和審計建議應該以背景、標準、情況、原因、影響為依據,還可以包括審計客戶的業績、相關問題和未在其他地方反映的輔助信息。審計結果資料是內部審計報告的主要基礎。
2.4后續審計
后續審計是指出具了審計報告后,內部審計師仍然要為報告中所涉及的審計發現和建議進行跟蹤,以確認管理層是否采取了風險防范和控制措施。后續審計應跟蹤,對于重大的審計發現,相關部門和環節是否予以糾正;若未糾正,責任和原因在哪兒。后續審計工作安排要堅持風險導向和成本效益原則,以所涉及的風險及實施糾正措施的困難程度和時間安排的重要性為依據。風險越大,后續審計的范圍就可能越廣,內審人員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反之,后續審計可僅限于詢問和簡短的討論,以節約審計成本。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是內部審計在高風險社會產生的、 為了應對職業危機而推出的一種全新的審計理念。II A通過修改內部審計定義加速了它的發展并使其成為現代內部審計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王敏,黃瑛.《基于風險導向的內部審計原理及其應用》.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
[2]鄭小榮.《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若干理論問題探討》.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
(作者單位:雙鴨山方圓建筑安裝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