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2年1月份,中國進出口出現雙降,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市場需求的減少。當前世界經濟陷入非常困難的階段,市場需求陷入低迷,中國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壓力在增大,除市場需求不振外,國際競爭加劇、國際貿易環境趨緊等因素也對中國外貿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形成新的挑戰。本文重點分析當前外貿形勢,并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 進出口“雙降” 外貿形勢 原因 對策
作為國際上廣泛認定的經濟全球化最大贏家之一,我國多年來已習慣了對外貿易的高增長。在過去的20年間,有15年我國出口增幅達兩位數,又有4年出口增幅超過30%,8年出口增幅在20%至30%之間。在這樣的背景下,2012年1月海關統計顯示我國出口下降0.5%,進口下降15.3%,這樣的數據顯得格外刺目。我國作為全球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大國,進出口“雙降”的局面時隔數年重新出現,引起廣泛關注。鐘山部長在進出口工作會上坦言,2012年外貿形勢更加嚴峻復雜,任務更加繁重艱巨。
1. 當前外貿形勢嚴峻的原因分析
1.1 市場需求減少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開始衰退,雖然各國采取了較為有效的救助行為,但是沒能根本阻止危機在短期出現大面積深度經濟創傷。2012年1月份,中歐雙邊貿易總值426.8億美元,下降7.1%。同期,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354.6億美元,下降3.9%。我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258.9億美元,下降10.6%。此外,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227.3億美元,下降18.4%。中國作為世界經濟體的重要一員,金融危機直接影響中國的出口貿易,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也受出口下滑而減緩。
1.2 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
中國產業正在地步入高成本時代,中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價格優勢日益動搖,來自越南、印度等一些后起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優勢漸顯。據越南工貿部近期公布的統計數字,2011年越南對美出口比2010年猛增21.3%而達到169.3億美元,其中紡織品出口68.8億美元,同比增加12.5%;鞋類出口19.1億美元,同比增加35.5%。相比之下,2011年中國對美出口增幅為14.5%,比越南對美出口增幅低6.8個百分點。如今,越南已取代中國成為耐克鞋最大的加工和出口基地,還有一部分西方跨國公司將部分生產環境遷回了母國。中國原來的成本價格優勢漸失,高成本時代將呈常態化,訂單向周邊低成本國家轉移。
1.3 中小外貿企業融資困難
在外貿業務中一般的長單需要賒銷,也就是先生產再收款,而中小企業資金壓力承受能力低,無法接受長單。自2007年以來,央行推行了一系列緊縮的貨幣政策,使得中小企業的信貸份額大量減少,與此同時,由于金融危機、物價上漲與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原因,使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受到影響。商業銀行為了防范風險,減少不良資產率,在貸款投向上會更加向大型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傾斜,從而進一步擠掉中小企業的貸款份額。
1.4 中國外貿交易方式落后
阿里巴巴旗下子公司、國內最大的中小企業出口流程外包服務平臺——深圳一達通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90%的企業只接受現金付款,款到發貨。而國際上,75%的外貿交易通過信用支付。按照國際規則,在接受信用支付的前提下,買家愿讓利10%-15%。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實現承保金額2162.4億美元,占同期我國貿易出口總額的11.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過去一直存在的交易方式與國際脫軌的問題越發凸顯。
2. 應對當前外貿形勢的對策
2.1開辟新市場
我國出口市場主要集在美國等貿易大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空間,外貿發展的市場風險也相應提高。我國應實施市場多元化策略,積極穩步擴大增長潛能巨大的新興出口市場。2012年1月份數據顯示,我國與俄羅斯和巴西等新興市場雙邊貿易逆勢增長。其中與俄羅斯雙邊貿易總值為71.6億美元,增長26.8%;與巴西雙邊貿易總值為63.4億美元,增長5.7%。例如黑龍江的外貿進出口一直主打俄羅斯牌,如今俄羅斯的入世又將給黑龍江外貿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積極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不僅能在短期內規避歐美債務危機帶來的出口問題,從長遠看,也是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型的突破口。
2.2 調整產業結構
我國雖然出口額高,但只是一個貿易大國,不是貿易強國,出口貿易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的紡織服裝、五金塑料、電子產品、等傳統型產業,金融危機給中國出口企業上了一課,對于一些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而言,需要加快轉產轉型。目前,我國外貿正處在調整過渡階段,中國出口商品的售價在上升,外貿結構也有一些優化傾向,中間還夾雜著產業結構從東部沿海逐步向中西部轉移,這些轉型的成果是好的。但是目前所處的這個調整階段也可能是最痛苦的階段,因為仍在過程中,沒有調整到位。如果調整到位了,東部沿海可以做一些新興戰略產業高端的,甚至做一些服務外包,中西部可以做一般制造業的出口。
2.3國家出臺相關的金融扶持政策
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外貿企業普遍面臨融資困難、流通成本過高、資金流動緊張以及稅收較重的情況。近期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企業的資金“饑渴”,但解決外貿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應主要靠提高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降低費率水平以及完善貿易融資業務差異化監管政策。國家應出臺相關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強對企業的金融服務,尤其是加強對外貿企業出口信貸業務的支持力度。
2.4 轉變交易方式
出口企業要轉變觀念,要發展多種交易方式。例如,采用“福費庭”交易方式。即出口企業將經過進口方承兌過的遠期匯票,向出口企業所在地的金融機構貼現,提前取得人民幣。由于此種票據是無追索權的,出口企業一旦將手中的遠期票據賣斷給金融機構,同時也就賣斷了一切風險。通過“福費庭”方式,還可以為國外買方提供延期付款的條件,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出口企業只需支付一定的貼現費用就可將延期付款變成現金交易,變遠期票據為即期收匯,提高資金的使用率。此外,我國中小企業還可以采取打包貸款、出口押匯等方式爭取訂單。
結語
面對傳統出口市場減速的現實,除了繼續推進出口產品升級之外,我們還可以加大力度拓展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市場。此外,有關部門應抓緊研究保持外貿穩定增長的具體政策措施,從而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減輕企業的負擔,幫助企業應對貿易摩擦,支持企業渡過難關。
參考文獻:
[1]高林玉,戴鴻麗.大連市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優化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8(1):38~39.
[2]魏浩,毛日昇.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歷史演變與優化策略[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07(10).
[3]何永達.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理論研究綜述[J].麗水學院學報.2008(06).
(作者單位: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