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在經濟學中的表現以及在經濟學教學中存在重視理性主義而缺失人文主義的現象和原因,提出理性和人文主義相統一的經濟教改方向和措施。
【關鍵詞】 理性 人文 統一
近些年來,在經濟學領域長期占統治地位的理性主義似乎出現動搖,金融危機以來人們開始對理性的發展歷史和作用功能進行批判性反思。在主流經濟學家們還在固守傳統理性主義的陣地的同時人文主義的潮流正在沖擊著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主義傳統。
1.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在經濟學中的表現
理性精神的本質特征就是相信人類自身的理性最終會窮盡這個世界的所有規律,盡管這個過程可能是曲折和漫長的,但是終極的目標卻是清晰而堅定的。
在西方經濟學中,理性主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假設,部分經濟學家將其推演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以至形成經濟學帝國主義。第二, 抽象演繹法傳統, 其特點是把高度抽象的經濟模型直接運用于復雜的現實世界, 在馬歇爾以后成為西方經濟認識論的主流。第三, 數學方法的廣泛應用。近年來, 數學方法已經成為經濟學發展的最重要特征。
人文主義的核心是肯定人的價值,重視人的精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作用,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一種與理性精神并駕齊驅的\"人文精神\"。在西方經濟學中,人文主義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經濟學是關于人的學問。第二,經濟學研究的主體是人的經濟行為,經濟活動的目標是滿足人的欲望。第三,市場經濟是人文主義的原生點,健康、文明、高效的市場經濟仰賴人文主義的精神環境。
2.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經濟學本身的既具有理性之一精神,也閃爍著人文關懷的光輝,但是高校的教學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即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偏重分析技巧上的培養和訓練。
2.1教學中注重傳統理論講解,忽視人文精神培養
首先,西方經濟學知識闡述的一大特點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圖形、表格、數據、數學公式及西方經濟學專業術語。為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理解和掌握這些抽象枯燥的公式和原理,所以在教學過程教師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講解和闡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然而,復雜的數學公式和推導很容易令人忽視現實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牽連性。師生的精力用于關注理論本身而忽視關注真實的現實世界。
其次,由于西方經濟學中大量運用數學模型和量化分析,在精確的運算和分析過程中把社會生活中“人”的因素被淡化掉了,似乎“人文”的東西,完全地在“效用函數”“生產函數”等諸多的函數中消失了。因此,有人批評經濟學是只問“投入”和“ 產出”,只問“投入產出比”的數量關系學了。所以,有人說經濟學是“冷血”的經濟學。
第三,近年來,經濟學界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越來越注重實證分析。實證研究能夠增加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嚴謹性。然而,隨著教師關注研究結果的數據化,使學生越來越迷信實證分析,而對真實經濟社會出現的問題感到無助和迷茫。
2.2 學習和考核講究實用主義,欠缺人文主義
教學過程中,往往發現學生選擇經濟類專業的目的相當明顯,就是將來能為自己賺更多的錢。但面對一系列的公式、圖形以及原理,他們顯得茫然,對基礎理論知識感到索然無味,失去興趣。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學以致用的結論,對嚴謹的經濟學思維訓練不接受,不重視,追求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明顯。
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考核一般也采用標準試卷進行,統一標準和答案。這種看似公平、實用的考核機制,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注重記憶書上的書法和理論,而不關注現實的經濟社會,更不會主動參與社會實踐。缺少人文關懷的教育在造就優秀的“學習機器”的同時,也扼殺了人之為人的最起碼的情感寄托和責任意識。
3.經濟學教學中重理性缺人文的原因
片面重視知識傳授、淡化人文教育的經濟學教學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管理水平的同時,其弊端以及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3.1 對“理性”的認識不夠清晰
“理性人”的假設,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驅策人的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 是經濟學理性主義的核心。但是有些學者對這個假設認識不清,把理性的假設無限擴大,認為學好西方經濟學的“原理”,就等于掌握經濟學帝國的鑰匙。只重視原理而忽視原理后面的人和世界,成為師生授課過程當中的必然。
工具理性。應用最為廣泛、最具說服力的經濟學分析是數理方法和演繹法。因此,教學過程,教師特別強調和重視西方經濟學科這種不同于一般人文學科的分析方法,使學生也重視和偏愛這種分析社會經濟問題的數理方法和演繹方法。在分析實際社會經濟問題時,工具理性成了師生共同的選擇。
3.2 社會環境的導向作用
近年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家都推崇實證的分析方法,導致了國內專家和研究人員業隨風而上,逐漸夸大了數量分析作用的傾向。對學生學位論文的通過,教師學術論文的發表、學術會議論文的評價都偏重于數學模型化。過分的數學化趨勢,使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缺失了人文因素。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高校教育也越來越關注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師生的目標更迫切地指向了專業知識,導致專業課教師更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 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和情感因素的陶冶,忽略了人文知識的教育。
4.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方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統一
實際上,生活里畢竟有太多的“人文”成分左右著經濟活動。那么怎樣才既能教好專業又能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呢?
首先,教育過程要體現人文情懷。在實際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重視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學習的同時,要盡量實現這些基礎理論知識的內生化,使之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將修養人格、關注民生作為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內容。促進大學生關注國家與民族命運,關注社會變化,從而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家人及他人的責任意識。
其次,在教學改革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我們對理論聯系實際的理解絕不是用理論“立竿見影”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而是將其分為不同的層次,在教學、實習、考試、社會實踐等不同層面向學生灌輸一種理念--沒有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離開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急功近利”的做法區別開,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優良學風。建立實習基地,促進學生主動關注經濟社會,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方欣、韋森,經濟學中的理性主義,學術月刊,2006,8.
[2]王曙光,《理性與信仰--經濟學反思札記》,新世界出版社,2002.
[3]楊筠,經濟學里的人文主義探詢,經濟研究導刊,2005,11.
作者簡介:葉紅梅,女,1973生,陜西岐山人, 經濟學碩士,西安外事學院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學。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