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說到誦讀,有些人認為那是小學和初中的事,技校語文教學就可以不注重了。這種理解有些偏頗。技校教育是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語文教育又是基礎教育,技校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的提高,誦讀應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誦讀教學 技校學生 語文教育
很久前看過一篇回憶老師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說最難忘的是一位高中語文老師,再平淡無奇的文章,只要聽他一誦讀,總是讓人覺得無與倫比的美。文章說做語文老師真是好幸福,能把好文章誦讀給學生與學生一起分享的語文老師好幸福。
誦讀如此重要,自然要努力抓好。然而,怎樣才能抓好呢?
1. “誦讀”要擺正位置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一定要擺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位置,避免單一的說教,努力做到“讀讀講講”“講講讀讀”以誦讀帶動講解,以講解促進誦讀。這樣才能使教學相得益彰,活躍課堂氣氛,誦讀之聲才能不絕于耳,課本上的知識才能潛移默化地轉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文章中能適合學生自己誦讀的內容,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誦讀,老師決不要擔心學生學不會而以自己滔滔不絕的講解去替代。尤其是詩歌、情景交融的散文,漢語里面那種輕重緩急的節奏感,那種和諧悅耳的韻律感,那些詞匯美、句式美等,老師就更不要去多費口舌作講解,而只要強調學生自己反復去誦讀就好了。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去識字悟義,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去感受漢語特有的審美表現力,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去理解文章的內容、層次、主旨,讓他們在反復的誦讀中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果不是這樣,而只靠老師講,文中的美妙怎么能品味出來呢?有一位特級教師說:“誦讀是有形無形的寫作指導。”所以說,語文中的東西,有時讓學生自己誦讀不可以與老師的講解完全分開來,而要伴隨著老師講解的活動(啟發、提示、解說、學生的答問、討論)一起進行。一些應掌握的語文知識,老師要隨著學生的誦讀需要給予適當的講解,開拓其知識面,給學生的誦讀作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老師也同樣應給予點撥、疏通,以排除他們在誦讀中的障礙,激發他們誦讀的激情;對課文有直接關系的,能幫助領會課文,對學生起思想教育作用的作者、時代背景,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老師也應作適當的介紹。當然,介紹務求精當、簡明扼要。
2. “誦讀”要講求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植根于誦讀,而且又要把誦讀升華。也就是說,既要緊緊抓住誦讀這一環節,放膽讓學生去誦讀,又要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一定要使學生通過誦讀這途徑去求“知”去獲“知”。例如:誦讀一篇課文,開始誦讀時要掌握書中寫了哪些內容,接著誦讀時,就要理解書中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作者的意圖是什么,然后誦讀時就要掌握書中的謀篇布局、表達方式、語言運用等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每誦讀一篇課或一個文段,教師都要組織他們認真討論,談學習心得,讓學生們把誦讀中所遇到的“疑”和感到的“知”,毫無顧忌地說出來,再讓他們各抒已見,互相切磋琢磨,互相補充,互相完善,這樣,“錯誤的”就自然得到糾正,“正確的”就自然得到證明。學生就能夠從不知到無知,從知其然到其所以然。
3. “誦讀”要講究方法
引導學生朗讀文本,頌讀文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錄音范讀,教師范讀,先導后讀,邊導邊讀,先讀后導,對比范讀,先點撥后讀,先讀后點撥,情境頌讀,反復引讀。古代文人還有彈琴復長嘯的做法,這對我們的誦讀也很有啟發,對一些經典的古詩詞我們也可以用嘯讀的方式去演繹。讀李白就宜長嘯。
學《赤壁賦》時,上課伊始,我在簡單的介紹蘇軾及“烏臺詩案”背景后,播放鮑國安誦讀的《赤壁賦》。學生聽著那演繹得淋漓盡致的誦讀,感受到蘇軾那超然物外、曠達淡然的情懷,頓生一種躍躍欲試的萌動,很多學生已經不自覺地小聲跟讀起來。聽完誦讀之后,我趕緊乘勢而上,布置學生高聲自由誦讀,充分體味作者的情感。這遍誦讀,調動情緒把握情感的目的就這樣悄然達成。處理開篇“蘇子月夜泛舟”一段時,我采用自己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的方法,聽完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這樣處理,既把握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懷,又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表達的能力,可謂一箭雙雕。
對于語文老師來說,你能夠如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老師一樣具備高超的朗誦本領當然是最好不過了,萬一你還對自己的誦讀水平不滿意,你也不必太自卑,你完全可以發動學生讀,這樣學生的開口機會更多,對他們的鍛煉也越大。
4. “誦讀”要強化訓練
葉圣陶先生說:“習慣不是一會兒就會有的,也得逐漸養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也用一些強制功夫。”這就說明,要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誦讀習慣就必須進行強化訓練。每一篇課文,都要嚴格要求學生認真誦讀,重點課文、精彩文段還要背誦。每上一節新課,課前一定要求同學預習,上課時一定要先檢查預習情況,指名試誦讀老師課前布置的課文內容,聽他誦讀,語氣語速是否合乎文意,斷句、間歇是否合理,口齒是否流利,表情是否豐富。誦讀得好的,當堂給予表揚,誦讀得不合要求的,就讓他們反復誦讀,誦讀到合要求為止。每上完一節課,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讓同學背,下節課檢查并給予評分入冊。雖然,這會失之于空洞呆板,但長期這樣堅持下去學生自然會日誦不輟,養成一種認真讀書的習慣,書中的知識就會讀進腦里面,以后寫起文章來就能夠左右逢源、運用自如。 著名特級教師王君老師的誦讀考試更是堪稱一絕,在王君老師的博客文章《朗讀考試高潮迭起,“豪門視聽盛宴”震撼人心》中,王君老師說“朗讀考試我們二班期期舉行,形式豐富。有個人朗讀式,組合式,小組集體誦讀式,全班誦讀式。這次選用的形式是小組比賽式。朗讀材料為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所有課文,《雷電誦》和《海燕》必選。要求小組自己鉆研教材,確定主題,選取內容,整合成文,形成七分鐘的朗讀文本。全組參與,小組和個人都要評分。優秀小組將給予物質獎勵。在比賽中,同學們表現出來了可貴的創造激情和表達激情。每一個小組的朗讀文本都富有特色,隊形編排都富有創意,配樂的選擇恰到好處,每一個同學的表現都可圈可點。最為可貴的是,許多小組摒棄純粹朗誦的形式,而成功地嘗試了舞臺表演朗誦。冉雪立塑造的屈原、龔芮瑤塑造的嬋娟等形象深深地打動了同學們。朗誦隊型的變幻和小組成員的配合是這次朗讀比賽的亮點。因為整體創意的突破,每一組的“核心同學”成功地帶動了朗讀較弱的同學,全員的傾情參與使每一個小組的朗讀都感人至深。比賽完后,全班同學都感慨萬千。這次朗讀考試,見證了初二、二班孩子們心中的激情與良知。因為每一個孩子都用生命深處的全部力量在演繹在吶喊,所以整個比賽高潮迭起,簡陋的教室里上演了一場感天動地的‘豪門視聽盛宴’”。
總之, 誦讀可以調動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情。要把握一篇好文章的整體、提高寫作能力,語文教學一定要努力抓誦讀。如果離開了誦讀這個“本”而去大談些花里胡哨的“法”,就等于本末倒置, 我們要抓好語文教學之根本,注重誦讀,使學生好讀書,勤誦讀,讓語文更好的融進學生的血液。
(作者單位: 黑龍江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