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社會對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CBE即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與新形勢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目標相吻合。借鑒CBE 模式對本專業實踐教學進行改革, 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圍繞著實踐能力培養要求, 分析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 并提出CBE模式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對策。
【關鍵詞】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 國際貿易專業 實踐教學
1. 問題的提出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簡稱CBE)為近年來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意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其核心是以從事某一具體職業所必需具備的能力為出發點來確定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評估教學效果,目前這種教學模式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主導理念和方向。
在教學過程的管理中,CBE模式要求教師和學生按照流程組織和安排整個教學活動,學生應能得到每次評價的信息反饋,以便及時改進學習方法,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CBE 模式內容組成與模式管理如圖1所示 。
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下簡稱國貿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強調職業能力的培養,這與CBE模式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在此過程中,高校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障。為此,可以在國貿實踐教學環節中應用CBE模式,切實提高學生從事國貿工作的實踐能力。
2. 國貿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缺少“雙師型”教師
國貿實踐教學需要的是既有外貿實踐經驗,又有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這不僅要求授課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才可以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目前各高校專業教師的主要來源是普通高校,這些老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雖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但缺少進出口業務實際操作的經歷。此外,由于實踐教學在課前準備、課堂問題的現場解答以及課后的考核評分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專業教師普遍不愿意上專業實踐課,實踐教學課大多只能流于形式。
2.2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
重理論、輕實踐是中國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國貿實踐教學中,由于沒有擺正理論與實踐課程的關系,課程的設置依然延續普通課程設置的模式,過多強調課程的系統性、完整性,導致實踐教學所占的學時過少。即使在教學計劃中明確規定了實踐教學環節,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和評價體系而無法實施,隨意變更實踐教學的學時、內容和實訓要求的現象較為嚴重。此外,在教學方法上,依然是以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為主,這種只重視理論的傳授和記憶的教學方法,既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2.3實習基地嚴重不足,實習環節流于形式
國貿專業的實踐教學包括實驗室實訓和社會實踐兩大類。實驗室實訓主要是利用國際貿易實驗軟件進行模擬操作,這種模式由于其智能性太強,流程中幾乎不用學生自己動腦,只要按照提示點擊即可,整個流程下來,學生知道的就是流程的順序,同時模擬平臺也只反映一類業務或者公司共性的情況,缺乏針對個性化的指導,教學效果不佳。在社會實踐環節,學校雖建立了一些校外實習基地,但是往往是為了應付上級教學主管部門的檢查,沒有真正發揮作用。有些學校雖然也重視實踐基地的建設,但由于種種原因,如一些學校所處地區的外貿企業較少,校企合作難度大以及實踐教學的經費不足等,致使這些學校缺乏真正能讓學生進行有效實習的實踐基地和實習單位,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嚴重缺乏。
3. CBE模式下國貿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3.1確立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
運用CBE理論,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完成國貿專業崗位能力培養,使學生獲得該專業上崗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在明確國貿專業性質、專業方向、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重新設計課程體系,關注行業的新變化,及時調整專業的課程設置,在課程設置中提高實踐課時所占比重,使學生有條件去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并把所學的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具備實踐能力、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擺在教育活動的核心位置,構建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
3.2加快建設理論知識與實務能力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極為關鍵。因此,高校必須大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由于各高校現有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企業工作的經歷,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各高校應積極與外貿公司建立聯系和交流機制。同時,學校應該出臺相關配套措施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以提高教師實務能力,拓寬知識層面。同時還應鼓勵專業課教師考取國際經貿類相關資格證書,達到國貿專業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最后,還應定期聘請有經驗的外貿公司業務人員到學校給老師和學生做培訓。
3.3應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在借助模擬軟件了解國際貿易流程的基礎上還應大力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力爭實現教學和實踐無縫化對接。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關系(如校友、招聘單位等),加強與外貿企業的聯系,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通過有效的合作最終實現校企雙贏。為此,學校應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入手,除了在學生實習時盡量不影響企業正常的工作秩序外,還應盡力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支持,滿足企業發展的各種需要,如輸送優秀的畢業生,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國際形勢教學和科研支持,甚至幫助企業解決管理難題等。同時,學校也可通過適當的方式大力宣傳企業,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
基金項目:2010年黑龍江省新世紀教改課題:《國際商務談判》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2011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項目的團隊學習”的教學方法在經管類課程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研究;2011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本科重點項目63號:國際貿易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
參考文獻:
[1]趙紅娟,焦朝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4),128-130.
[2]李炯華,叢麗,宋洪波.基于CBE 模式的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3) ,235-238.
[3]盛志君,趙明,張肖.普通高校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126-128.
作者簡介:侴海峰(1978-)女,黑龍江省鶴崗人,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