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1\"教學模式更強調實際操作技能,對于會計專業而言,模擬實驗教學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真槍實彈,親臨戰場。不僅要注重實驗室內的仿真性設計,而且還要到企業和與會計工作相關的部門實地學習。
【關鍵詞】 \"2+1\"教學模式 會計模擬實驗教學 仿真性 實驗與實務結合
中職教育的“2+1”模式,已推行了多年,但會計專業的第三年頂崗實習如何教學,一直是中職教育爭論不休的問題。在當前會計專業中職畢業生不好就業的情況下,要實現“畢業與就業零距離”,如何培養學生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就成了當務之急。筆者認為,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必須加強在校期間的模擬實驗與畢業實習教學,會計模擬實驗應該是參加工作前的一次大演練,必須真刀真槍,親赴戰場,這樣才能在實戰中磨煉學生,盡早適應工作。
在會計模擬實驗室這個相對獨立的教學場所中,學生可以通過親眼所見、親手實踐,加深印象,有利于理解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它還有助于啟迪思維、拓寬視野、融會貫通相關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教材老化,我們知道實際工作中的會計業務,紛繁復雜,它絕不是一本教材中所舉的范例就能夠概括的,總會有一些涉及不到的會計業務,一本教材,無論它多么具有前瞻性也不可能預料到在實際工作中出現的種種情況,因而只靠一本教材來完成會計實驗,是不充分的。二是仿真性不強,通過一個階段的實驗,即使我們讓學生按崗入座、各司其職,也不可能讓學生在每個崗位上都嘗試一遍,我們知道,不同行業的會計工作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比如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低值易耗品攤銷方法的不同等,而這種種不同,不可能僅依靠模擬實驗就能了解到它們各自的特性。三是與實踐結合不緊,再完美的實驗也畢竟只是實驗,就象社會生活中的實驗室成果不能等同于批量生產一樣。實驗往往會與實際工作脫節,當我們在實驗中講解怎樣填制某種報表時,實際工作中可能已用新的報表取而代之了。依靠這種“慢半拍”的實驗獲得的知識,仍然適應不了將來的工作實踐,可見會計模擬實驗有它自身的局限性。
在“2+1”的模式下,動手實踐的時間更充分了,就應該珍惜每一個鍛煉操作技能的機會,模擬與實踐并舉、實驗與實習并重,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由于會計是一門強調動手能力與實際工作經驗的學科,因而對實驗實習指導教師也有更高的要求。過去很多中職學校由于對會計模擬實驗認識上的不足,聘用理論水平較高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忽視了教師的實際動手能力及與社會的接軌,筆者認為,挑選有會計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作指導教師才是最合適的。同時還應注重教師的培養與深造,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專業課教師深入企事業單位學習、實踐,組織崗位練兵及實際操作比賽,甚至可以培養雙師型教師來滿足工作需要,要求實習指導教師不僅要具有講師、高講等教學系列職稱,同時還需具備會計師、審計師等資格,甚至是注會、注稅,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模擬實驗實習前要把學生合理分組,避免散兵游勇。
形式多樣,分工科學的學習小組,可以共享群體的思維和智慧,甚至教師也可以從中受益。組員間的相互學習與協作是學生提高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此過程中也可以采取課程實踐、集中實踐、分散實踐等多種形式,甚至可以穿插進行。在編制學習小組時要注意把知識基礎差的學生和學習好的學生進行搭配,利用知識的落差,實現信息的交流,若小組成員的知識結構過于相似,沒有交流的必要。要組成一個結構良好的學習小組,必須打破知識深度的平衡,造成知識信息流動的必要,讓學習小組的交流存在實際的內驅力,只有這樣才可能變老師要學生交流為學生主動要求交流。
3. 加強會計模擬實驗的仿真性設計
會計模擬實驗設計既要寓學生所學的理論于實驗中,又要與客觀實際與會計實務相結合,具有仿真性,嚴格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行事。會計模擬實驗室的建立應具有以下特點:
3.1真實性
即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報表等要使用當前實際工作中的現行報表,各種設施、用品、用具、印章等環境也要真實。
3.2封閉式
學生進入實驗室,就如同上班一樣,遵守作息時間和財經制度,認真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制造一種工作氛圍。
3.3崗位式
與會計工作有聯系的崗位均應考慮設置,一般可采用一人一崗、一人多崗、多崗一人等幾種形式,但設置時應考慮內部牽制制度。同時還應注意小組間成員的互換,小組內的崗位輪換,以達到充分體驗每一個工作環節。通過以上仿真式設計來盡可能地模擬實際工作,體會、領悟會計工作的實質。
4.把會計模擬實驗與會計實務緊密結合起來
再高明的實驗也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實驗,要立體地、全方位地讓學生認識會計工作,必須帶學生走出實驗室,到現場去親身體驗,這正是“2+1”模式精髓之所在。要實現“學校+企業”的培養模式,必須選擇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帶學生深入企業,深入一線,避免紙上談兵。比如,在出納這個崗位上,就要深入銀行,嘗試如果要進賬,到底要如何背書,印鑒蓋在什么位置;一旦退票了如何處理;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到底如何編制等等。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有深刻地感性認識。再比如,在辦稅的過程中,究竟要填哪些申報表,所得稅匯算到底是如何進行的,只有置身于辦稅大廳,向“老會計”求教,才能有所了解,只有親自參加了一次所得稅匯算工作,才能更深刻地領會哪些是納稅調增項目,哪些是納稅調減項目。通過一系列的現場教學,才能真正體會到會計工作的具體操作,同時對會計工作人員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也是一個培養。當然對于分散實習的學生指導也不能放松,應建立及時有效的溝通機制,隨時解決學生在實習單位遇到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整個會計工作的認識。
5.要求學生進行模擬實驗答辯或寫出實習報告
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過程。會計的學習也不例外。對會計理論的學習,是學生理性認識階段,是在接受前人總結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完成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飛躍。進行模擬操作實習,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即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這是完成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實驗答辯或撰寫實習報告則是對實踐的再總結,是從實踐又回到認識中,它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通過這樣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促使學生對會計的理論、方法的理解更清楚、更深刻、更透徹。通過撰寫實習報告的形式加深他們對整個會計工作過程的認識和了解,實習報告是學生對實習過程進行的自我總結,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也可對實習中出現的問題或者不足進行自我檢查,引起反思,鞏固會計理論知識。避免了邊學邊忘,學知識丟三落四的現象。
會計模擬實驗是介于會計理論教學與會計實務之間的一種教學形式,“2+1”模式更有利于理論、模擬實驗與會計實務的結合。在當前會計專業就業形勢不太樂觀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這種“學校+企業”的教學模式,一定能夠切實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S],教育部.
[2]財會月刊雜志社.《財會月刊》[J],2011,(4).
[3]劉尚林.《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改進》[J] .
[4]李友華等.《“頂崗實習-就崗就業”辦學模式的研究.職業教育研究》[J],2005,(7).
(作者單位:鄭州工業貿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