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國際勞工組織在1958年就通過了《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它會引起全社會對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現象的高度重視,對全社會各個方面、企業、輿論監督部門,包括公民自己提高就業與職業平等意識有重要意義。因為以往大家很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現在大家會認識到,原來國際社會都如此重視這個問題,明白了自己在就業和職業選擇方面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這對我國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工作具有推動作用。《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對消除歧視的內容是有嚴格界定的,公約規定了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政治觀點、民族血統、社會出身共7種。就是說,《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對歧視內容限定了一個范圍。就我國實際情況看,現實生活存在的就業和職業歧視五花八門,甚至有身高、相貌等等與一般職業要求沒有直接關系的條件限制。從落實《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的具體條款而言,我們要堅決杜絕《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規定的7種歧視,從尊重《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提倡的非歧視原則看,我們應當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現象,包括招聘廣告里白紙黑字寫出來的,和那些拿不到桌面上來的所謂內部掌握的歧視做法。
【關鍵詞】 職業歧視 職業平等 基本權利
近幾年,高職高專烹飪專業院校學生入學的平均成績和學生報到率都在逐年下降。這主要是由于本科院校擴招、新制民辦本科院校的崛起對高職高專烹飪專業職業教育學院招生造成了沖擊。近年來,本科院校的大幅擴招,新制民辦本科院校的崛起,使得處在高等教育“末端”的高等職業教育生源短缺,質量下降。另外,社會、家長、學生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仍不太明晰,存在著一定的誤解。對高職高專烹飪專業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也感到信心不足,也使得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不愿報考烹飪專業教育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的要求更低,很多學校基本是想上就上,對入學成績的要求很低。
調查發現,對于“報考職業院校原因”這一問題,學生選擇較多的是“職業學校畢業就業面寬”、“國家重視職業教育”、“職業學校專業靈活、多樣”、“職業學校錄取分數合適”(見圖),這一點調查肯定有誤差,因為出于自尊原因,學生在問卷中一般不愿把分數原因放在前面。而家長的選擇則依次是“職業學校畢業就業面寬”、“職業學校錄取分數合適”、“職業學校專業靈活、多樣”、“職業學校畢業就業面寬”。
高職高專烹飪專業教育雖然是國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極其密切,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但五千年傳統的“學而優則仕”觀念根深蒂固,決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目前,我國整個社會對烹飪職業教育比較歧視,對烹飪院校的認可程度并不高。烹飪專業教育長期以來被普遍認為是“二流的教育”,烹飪專業職業教育院校在我國的高考招生層次中位于第四批次或者第五批次,烹飪專業職業教育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篩選下來的劣品,考生爭相讀“一本”,即使讀“二本”甚至“三本”也不愿意第一志愿報考烹飪職業教育院校。甚至不少人認為烹飪不職業教育院校培養出來人才的技術含量遜色于同等高等工程技術院校,不如它們“精、專、深”。一些地方政府和學校,也沒有對家長和學生進行正確的宣傳和引導,甚至還迎合社會追求高學歷的潮流,造成普高持續過熱,烹飪專業教育步履維艱,烹飪職業教育和普教比例難以協調。一方面,高校、普高招生異常火爆而高校畢業生就業十分困難;另一方面,烹飪專業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看好而招生十分困難,兩者形成強烈反差。社會上的歧視,導致烹飪專業職業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
從表中可以看到,各類職業院校的學生都將學歷歧視放在第一位,其中,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的比例最高,為84.92%。而畢業院校歧視被放在第二位,其中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比例最高為56.94%。學生的擔心,也反映出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歧視。
作者簡介:張振霞(1969——)女,研究生,畢業于哈爾濱商業大學,獲旅游管理專業碩士學位。現任內蒙古財經大學旅游管理學院專職教師。研究方向為高職高專烹飪專業。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旅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