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晏殊是北宋前期詞壇開風氣的主要人物,被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 著有《珠玉詞》。《浣溪沙》是其中的傳世佳作,表現出對于生命的思考和慨嘆,抒發了一種士大夫情懷。
【關鍵詞】 晏殊 《浣溪沙》 思考 孤獨
晏殊是北宋前期詞壇開風氣的主要人物,正如清馮煦所謂:“晏同叔去五代未遠,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宮右徵,和婉而明麗,為北宋倚聲家初祖。”①有《珠玉詞》一卷傳世。《宋史》本傳說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時,閑雅有情思。”②《浣溪沙》,就是他的傳世佳作,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對仗工整,感時傷事,更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晏殊一位著名的神童作家,少時聰慧過人,因之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從此步入仕途,也是風平浪靜,志得意滿,官至宰相,是個地道的達官貴人。因此,他的詩詞,沒有大喜大悲的刻骨銘心,卻淡雅平和,譴詞工整。雖然沒有完全擺脫五代綺麗奢糜的窠臼,但晏殊是宋初人,就當時而言,他的詞作還是達到了無人企及的高度,王灼說:“晏無獻公長短句,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③應該是很得當的評價。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宋朝尚文,對文人尤其寬容。晏殊有幸生活在那個時代,又是一個志得意滿的達官貴人,詩酒構成了他生活的主題。葉夢得《避暑錄話》里說他“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④由此可以確認這首《浣溪沙》應該是晏殊在筵罷客散之后的作品。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晏殊當時的情景:酒微醒,頭微熏。客人都離開了,夕陽西下,他獨自一人徘徊在自家花園的小徑上,亭臺依舊,四時變換依然,那些似曾相識的燕子也回來了,但春盡花落,它們如期的歸來帶不回逝去的光陰。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小園香徑”點明了晏殊的生活環境,而“獨徘徊”三字,則是一個思索者或思考者的寫照。晏殊為何一人在小園香徑上徘徊?顯然,他不滿足于眼前的現象,他在品味,思索,思考人生的滋味、意義、本質,他對人生的感嘆就是他的徘徊思索的結果。在晏殊的詞中,關于人生的感嘆與思索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可以說,這也是晏殊詞中的一個主旋律。
我們從這首詞中可以看出一種孤獨感,抒寫孤獨之情而不自苦,這也是晏殊的特色。
孤獨本是人生之常事,亦未必是壞事。常人怕孤獨,是不深諳“孤獨”之意義者也。晏殊寫孤獨,是獨諳人生之中,孤獨常隨,泰然處之即可,不必哀嘆傷感。一切都是命運使然,何必勞神悲戚?但你也不能說他沒有傷感,只是傷感不那么著力,不像前面的李后主,也不似后面的秦少游,他們是愁如江水愁如海。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就這么閑閑起筆,看不出他有什么心思,可總覺得他有話要說。“夕陽西下幾時回?”這一問,就有一些“去日苦多”之慨了。過片“無可奈何花落去”,好像往下走了一步,“似曾相識燕歸來”,又轉回來了。不執著于一去不返,而觀照于循環往復,這才是宇宙的永恒。“小園香徑獨徘徊”,是在鋪滿落花的園中小路上思考,是孤獨中的冥想與沉思,想的不是“獨”,是面對落花滿徑而對宇宙人生的悟人,是悟人之后的超脫。所以在晏殊那里,即使是對世事無常的感傷,也有許多一己之理性的開解蘊藉其中。
葉嘉瑩說晏殊詞“在傷春怨別之情緒內,表現出一種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銳感之中,透露出一種圓融曠達之理性的觀照。”⑤晏殊詞中出現的對于生命的思考和慨嘆,也屬于一種士大夫情懷的抒發,有一種貴族式的“有閑階級” 的旨趣。呈現了由花間體、柳永體的身體描寫、性感描寫、性欲描寫而轉向了高一個層次的精神追求,并常常將這種情愛感受與人生的詠嘆打并一體,造就了某種朦朧之美。既符合所謂“風人之旨”,也不違背儒家“發乎情,止乎禮”的道德規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北宋文人特有的通透和豁達。
《清平樂》中的“閑階獨倚梧桐”一句,也是晏殊對自己思索人生與自然的刻畫和表現。在晏殊的詞中,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表現出來的對人生中追名逐利行為的批判,在《喜遷鶯》這首詞中,晏殊以“今古夢茫茫”的看法否定了人生的追名逐利,實際上也就批判了追名逐利的行為。在《酒泉子》這首詞中,晏殊在春去花落之時感嘆世間有多少追名逐利的人,其實他們都是糊涂蟲,看不到人生的虛無與空幻,因此,不如飲酒作樂,一醉方休。這種對名利思想和行為的批判,表現了晏殊清醒的人生意識。
那么,為什么晏殊的詞中會有如此多的人生感嘆與思索呢?一方面,雖然晏殊是一位太平宰相,在歌舞宴飲中度日,但是他畢竟是一位天才,有著敏銳的感情和思想,因此不可能只沉醉在歌舞中而不思考人生;另一方面,晏殊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天圣以來,搢紳間為詩者益少,惟丞相晏公殊、錢公惟演、翰林劉公筠數人而已……晏丞相末年詩見編集者乃過萬篇,唐人以來未有”⑥。“晏元獻公文章擅天下,尤喜為詩”⑦。而晏殊詩中一個重要的主題便是對人生的感嘆與思索。例如《九月八日過渦》:“黃花夾徑疑無路,紅葉順流巧勝春。前去重陽猶有日,不辭傾盡蟻醪醇。”此詩寫重陽節的所見所感,含蓄地表現了時光易逝的感嘆,同時也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既然晏殊的詩歌中有人生的感嘆與思索,那么,他將這種感嘆與思索轉移到詞的創作中來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可見,晏殊雖然像晚唐五代人一樣好作“婦人語”,但對這種題材已經作了士大夫化的審美處理。晏殊以其富貴顯達的身世,超凡脫俗的資質,一顆真誠的心,對人生有著沉靜的思考和明辨,從其詞圓潤平靜的風格中,常能體現出人生的哲理,不同凡俗的深思性。真正的藝術家,不僅言人之所能言,而言人皆感受之卻不能言之者。其詞的這種情調,乃是他顯達的身世與他的詩人資質所相融合的結果。
注釋:
①馮煦.蒿庵論詞.唐圭璋.詞話叢編 [C].中華書局,1986.
②脫脫.宋史·晏殊傳 [M].中華書局,1977.
③王灼.碧雞漫志,唐圭璋.詞話叢編 [M].中華書局,1965.
④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4.
⑤葉嘉瑩.大晏詞的欣賞 [D],《迦陵論詞叢稿》[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
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唐圭璋.《詞話叢編》[M].中華書局,1986.
⑦歐陽修.六一詩話,郭紹虞.六一詩話 白石詩說 滹南詩話[M].鄭文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參考文獻:
[1]吳林抒.《珠玉詞》[M].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2]唐圭璋.《唐宋詞簡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葉嘉瑩.《迦陵文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4]鐘國榜.《情與景會意在言表--晏殊
《浣溪沙》賞讀》[J].初中生輔導.2006,Z3.
(作者單位:鞍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