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經驗。而中西方餐桌禮儀方面的要求也有許多差別,了解了兩者的不同以防失禮于人。而我國的餐飲文化源遠流長,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了解國外尤其是西方的餐桌禮儀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中西方 餐桌禮儀 比較 差異
1.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中的中國餐桌禮儀
據文獻記載,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就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屆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至今,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中西餐飲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與傳統的中國家庭同桌用餐,須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及習俗,用餐時注意不要觸犯多樣的禁忌,因為中國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用餐時犯了禁忌,便會帶來厄運。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于香港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國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肴用飯,因為葬禮后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飯的中央,因為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后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味著自己已死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出聲音,這不單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吃光碗中飯的習慣,一粒飯也不可剩在碗里,否則將來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臉的,也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這些迷信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中國人的飲食禮儀。
餐桌禮儀在現代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只是滿足基本生理的需要,也是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禮儀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禮儀。
2.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中的西方餐桌禮儀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他們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幫助孩子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西方孩子一般兩歲時開始系統學習用餐禮儀,四歲時就學到用餐的所有禮儀;五歲左右的孩子都樂于做一些餐前擺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兒童的餐桌禮儀中,美國人還注重進行環保教育。五六歲的孩子應知道哪些是經過再生制造的“環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們會在家長指導下自制飲料。盡量少買易拉罐等現成食品,并注意節約水電,因為他們懂得“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境保護的侵害”。對于這種餐桌教育,美國一位老師說:“文明禮貌對個人事業的成功極有幫助。大的商業交易或愛情往往是從餐桌上開始。”
3.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的比較
中國和美國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異,并各有特色,體現了不同的餐桌禮儀。其中包括座次安排,上菜順序,餐具擺放,停菜方法,肢體動作和語言的含義,下面主要圍繞肢體動作和語言的含義來分析下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
在中國,平時吃飯,家長會告誡小孩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
這究竟是為什么? 有人以為這種禮儀規范是跟乞討的忌諱有關的。就是說,只有乞丐討食時才會有筷子敲打碗盆。這種解釋比較容易接受。事實上,還有另一種解釋值得重視,古時候有所謂“蠱毒”之說,相傳蟈是一種由人工培養的毒蟲,人取百蟲放入甕中,經年打開看時,必有一蟲將別的蟲都食盡,這蟲就叫蠱的。古人因此將毒害人而令人不自知,稱為蠱毒。在用蠱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時,為使蠱起作用,就要在下毒時邊念咒語邊敲打碗盆。因此,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飲食中的大不敬。
暫停用餐時,雙手如何擺放可以有多種選擇。你可能喜歡把雙手放在桌面上,以手腕底部抵住桌子邊緣;或者你可能喜歡把手放在桌面下的膝蓋上。雙手保持靜止不動,在同桌的人看來,可能比用手去撥弄盤中的食物,或玩弄頭發要好得多了! 吃東西時手肘不要壓在桌面。在上菜空檔,把一只手或兩只手的手肘撐在桌面上,并無傷大雅,因為這是正在熱烈與人交談的人自然而然會擺出來的姿勢。不過,吃東西時,手肘最好還是要離開桌面。
在美國,不允許進餐時發出聲響,不允許替他人取菜,不允許吸煙,不允許向別人勸酒,不允許當眾脫衣解帶,不允許議論令人作嘔之事。用餐時不應將手肘鎮在桌子上妨礙他人進餐,而且也不美觀,更不可晃動椅子發出怪聲。當口中有食物時,不可喝水、喝湯或講話,如果不小心犯了此錯,應說“excuse me”,待食物吞下后,再繼續話題。進餐時應盡量參與話題,不要保持沉默或只與鄰座講話,而忽略其它賓客。如果對某些食物過敏或不喜歡,可以只取一些或根本不拿,并婉轉地向女主人解釋。進餐期間如果咳嗽,應以餐巾捂住,并致歉。但如果太嚴重,則不妨先離座,等緩和后再返回座位。在餐桌上也不可用牙簽剔牙,最好能等到宴畢后到洗手間用牙簽取出。女士也不可在餐桌上補妝。有事須先行離席,應向在場的人致意。
由于個人在餐桌上用餐的儀態確實會對別人造成某種程度的心理影響,因此父母自孩子進入青少年后,就應該撥出足夠的時間在餐桌上陪伴孩子,以確保他們養成良好的餐桌禮儀。
綜上所述,中西餐桌禮儀有不少的相似和不同之處,了解西方餐桌禮儀對中國文明的發展和在國外生存有很大的幫助。我們要在餐桌上表現出良好的素質。因此,學習和研究餐桌禮儀是我們提高自身素質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維薩. 餐桌禮儀:文明舉止的起源、發展與含義[M].劉曉媛,譯.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7.
[2]馮玉珠. 宴之道: 職場宴請細節攻略[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
[3]陳弘美. 中式、西式、日式餐桌禮儀實用知識[M] .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5.
[4]段潔. 餐桌禮儀與口才[M].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5]於奇.中西飲食文化差異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張瑪莉. 成功有禮(2) 餐桌禮儀和飲食主張[M].廣州: 廣州出版社, 2005.
(作者單位: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