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電影,作為世界各國交流的一種新的手段正日益滲透到人們生活之中。在電影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由于各國文化的差異而造成的誤會,而文化差異也常常會給電影翻譯造成很大困擾。本文就從當今電影界翻譯現(xiàn)狀談起,綜合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因素對當今電影翻譯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電影翻譯 中西文化 文化差異
引語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與溝通的方式日益多樣化。而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日益成為其中一個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譯制海外電影時,譯者不可避免的要面臨中西文化差異帶來的難題。對此,筆者認為,要出色地完成好一份電影翻譯作品,除了掌握語言文字之外,還要足夠了解影片的文化背景,在掌握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進行譯制,才有可能完成一份令觀眾滿意的電影譯制作品。
1. 目前我國電影市場的翻譯現(xiàn)狀
1.1關于配音譯制與字幕譯制
目前對于國外引進電影,我國的電影翻譯呈現(xiàn)配音譯制和字幕譯制并存的格局。而近年來, 隨著國人外語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原聲影視劇的大量播映, 很多觀眾已逐漸養(yǎng)成了欣賞原聲影片的習慣, 而觀看配音譯制的影片的人數(shù)則呈下降趨勢。究其原因可能有兩點:其一是字幕譯制能保持原片風格,其二原聲影片更加真實與自然,尤其是在一些國外動畫影片里,原聲配音有時是影片的看點所在。就拿近年來風靡全球的動畫電影“Kung Fu Panda”(《功夫熊貓》)來說吧,本片在宣傳時的一大噱頭就在于英文配音人員均是國際大腕,比如:Jack Black(杰克·布萊克)、成龍、Dustin Hoffman(達斯汀·霍夫曼)、Angelina Jolie(安吉麗娜·朱莉)、劉玉玲等,所以如果將其譯制配音的話,不僅會影響影片的觀影效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影片的票房。
1.2電影譯制本身的問題
目前, 無論是配音譯制還是字幕譯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質量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臺本翻譯不準確、不生動、聲音、畫面不同步等。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配音隊伍魚龍混雜、譯制單位過分追求經(jīng)濟效益、粗制濫造, 等等。就拿好萊塢著名導演Steven Allan Spielberg(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最新作品“The Adventures of Tintins: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丁丁歷險記:獨角獸的秘密》)來說,該片剛一上映就可以在網(wǎng)上找到各種“譯版”,而這些版本在字幕翻譯上很是隨意,比如:
原文:get rid of the ship and get out while you still can
翻譯:趕緊離這玩意兒遠遠地,然后去廟里拜拜春哥
像這類的翻譯太過于口水化,甚至有時會有些低俗,干擾了電影翻譯市場的整體翻譯質量與水平。
2. 電影翻譯之中西文化差異特征
2.1文化背景不同
妥善地處理文化背景的問題,可以增加電影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觀眾。如:由張國榮先生主演電影《倩女幽魂》,改編于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之《小倩》。該故事在中國婦幼皆知,所以中國觀眾一看題目就知道故事的大概。而該片的英文名為“A Chinese Ghost Story”,筆者認為此譯名一方面用ghost(鬼魂)表明故事主題,與美國影片“Ghost”(《人鬼情未了》)有異曲同工之處;另一方面,用Chinese表明故事發(fā)生的地方,那么對于外國觀眾來說,這個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和新鮮感。所以即便是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在因為翻譯時的巧妙對應,使得中西文化差異減小,影片也更加的吸引觀眾。
2.2思維方式不同
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這里著重講中西方在語言表達上的不同。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里,更注重語言的內涵、意義以及表達上的含蓄,重在體現(xiàn)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而不重視語言的形式;相反,在西方人的思維模式里,更注重的是分析以及表達上的直白,體現(xiàn)一種“以形顯意,邏輯清晰”的美感。比如,美國影片“Ghost”,中文如果直譯為《幽靈》或《鬼魂》則太過直接,一方面不符合中國人對于愛情電影所要求的含蓄的美感,另一方面也會誤導中國觀眾對該影片的直觀印象。那么對于這部講述人鬼之戀的愛情電影,香港版譯為《第六感生死戀》,臺灣版譯為《人鬼情未了》,筆者認為兩者皆貼合影片的主題,也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即既含蓄地表達了影片的梗概,也為觀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2.3宗教信仰不同
由于各個國家在制度、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方面不同,人們往往對待同一事物的理解上有所不同。在英語中有不少習語與基督教有關,比如:Doubting Thomas (懷疑的托馬斯)該習語出自《新約·約翰福音》第2章20節(jié)中的一個故事。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復活,出現(xiàn)在門徒面前,但門徒之一的托馬斯(Thomas)剛巧那天不在,因沒有親眼看到基督,他不相信別人的話,不相信基督已經(jīng)復活。后來人們就用此習語指那些“多疑的人”、“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人”。而在漢語里也有一些詞匯與宗教有關,比如“拈花一笑”“回頭是岸”“借花獻佛”等等。人們常常會由于不了解這些詞語的來源與背景,望文生義,造成誤解,這對于翻譯來說是大忌。
結語
當前中國電影正以蓬勃之勢向上發(fā)展,國外的優(yōu)秀影片也不斷涌入,隨之而來的中西文化差異的撞擊也會愈加激烈,那么對于一名電影翻譯工作者來說,要在看清差異,分析差異的基礎上,秉承“一名之譯,旬月踟躕”的精神,認真對待每一部電影的翻譯,這樣,中國電影翻譯的現(xiàn)狀才會有進一步的飛躍與提高。
參考文獻:
[1]龍 千 紅, 電影翻譯的動態(tài)觀--中國電影翻譯考察,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 16 卷第 3 期
[2]黃 靜,論電影翻譯之中西方文化差異,電影評介(Movie Review),2009年,第二期(影視文學,63-64)
[3]張廣法,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處理,平原大學學報,(JOURNAL OF PINGYUAN UNIVERSITY ),2006年4月,第23卷 第2期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