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強,在各種新規則下,企事業財務管理的法律法規和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目前許多企業的會計人員明顯不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業務水平還停留在原有基礎上,對現行的新的財會制度、新財務管理法則不了解、不熟悉、認識不全、理解不透,不注意專業培訓和學習,忽視職業經驗的總結和積累,缺乏溝通交流能力,致使工作中經常出現違規和違章。因此,全面提高會計人員職業素養,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就會計誠信體系的構建進行論述。
【關鍵詞】 誠信體系 會計管理 重要性
1. 會計信息真實性:一個相對的滿意度
會計信息內涵是按預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決策和管理的財務信息和有關的其他經濟信息。會計信息是由會計在不同環節,不同階段加工處理數據而生成的。他的目的是向投資者、債權人和國家有關部門提供有助于經濟決策的財務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以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的社會效益,反映經濟組織,在特定時期的特征,揭示未來發展態勢。并為相關利害關系人提供了投資決策參考,總量上反映了社會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會計信息是會計在不同環節,不同階段加工處理數據而生成的。他的真實性與否的衡量標準與信息使用者需求相關聯,標準的選擇與
評判的結果會不一致。一般而言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要求會計信息至少能相關、可比、全面、及時,也描述經濟組織在特定時期發生的所有實際發生的事項。會計信息及時沒有會計人員行為和道德風險,但由于會計核算前提的假設性.政策運用的選擇性以及數據處理、運用和技術差異的存在,會計信息必然存在個體差異,顯然真實性就具有了相對性。因此,評價會計信息的真實與否,應與信息提供者在會計政策的選擇和運用,信息處理的技術和方法,是否恰當合理為依據,測定會計信息“原始狀態”與信息描述吻臺程度為標準。絕對的真實只是一個理論的期望。
2. 會計信息失真的客觀原因
一種制度安排的缺陷,制度與制度的執行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國的《公司法》、各種成文的會計準則和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信息披露細則:制度的執行更多地體現在相關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種實際的判斷上。書面的成文字是否有效,主要取決于該制度能否真正得到執行。一個無法得到執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約束力。而會計信息失真是相對會計信息真實而言的一個概念。主要表現在會計提供的信息與經濟組織所發生的真實事項的原始狀態不一致,只能大致反映真實經營情況,并在一定的范圍內有所偏差的存在有其客觀原因:
2.1會計核算前提的假設。核算前提假設是基于會計假設基礎上的客觀設計,盡管具有適用性,但并不一定具用適應性。影響經濟組織的外部因素不斷變化,也要求會計處理技術體現個體差異,前提假設受到個性挑戰。適用于適應使現實需要難以滿足,于是實務中便出現了“按照”、“套用”等人為對策。由于“按照”“套用”的業務事項的對象及時間空間差異,加之主觀對對象的理解不同。因此即使是相同經濟業務事項,也就僅能從是否有用的角度評判。
2.2會計政策的選擇。會計政策的選擇性提供了代理人的會計選擇權利。選擇的效率性必然會導致代理人在行使會計選擇權時,利用契約的不完備,安排有利于私人的契約成本,從而產生機會主義,在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機會主義行為會受到代理人選擇權的保護。人為操作會計政策現象,是可能發生政策有會計選擇的自由度,在政策彈性和由此產生的機會主義傾向的共同作用下。會計信息的虛假由非法變成現實的“合理”而客觀存在。
2.3開機信息的披露: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輔助構成的信息披露結構是不完備的。如果將會計信息視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物品”,那么,他也具有相應的“制造者”和“消費者”。任何一個“制造”和“消費”會計信息的主體,都能或至少期望能從“制造”或“消費”的行為中獲取收益。在“制造”會計信息中認為作家是基于會計信息披露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剛性約束。盡管新《會計法》對責任人追究了”制造者“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責任,但執法空間的存在,使得這種追究從根源上杜絕會計信息失真的發生。假如在一定時期的制度安排鼓勵提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并對實施這種行為的主體給予獎勵,則市場上普遍流行的會計信息,虛假成分畢竟居多。同時在會計信息披露時,追加具有獨立權威的會計審計,但至少可以從結構上控制會計信息失真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會計信息披露無論是制度的安排還是結構上的缺陷,客觀上培養了會計信息失真的繁衍土壤。績效考核及用人制度。現行的績效考核不再是單純衡量一個企業經營狀況,而更多的富裕了政治成份。出于政治目地的需要,部分企業負責人乃至地方政府非常重視會計信息的“數量意義”,對其質量的關注只停留在會議上。這是因為按照現行的用人制度企業的虧損將喪失責任人仕途上的升遷機會。政治好處的誘惑刺激了弄虛作假的快速模仿。會計數據不真實,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較為普遍。目標管理作為保障未來技校穩定取得的手段.能充分挖掘企業潛能,推動資源有效配置。但由于效益的存在,上下聯合作假已成為不公開的秘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即是對這種現象的貼切反映,又是對現行考核方式和用人制度滋生了會計虛假信息的詮釋。
3. 會計信息失真的源頭治理
會計基礎工作比較薄弱,不少內部制度不完善,無論國有或非國有,大型或中小型企業的財務制度都過多或少的存在缺陷。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動因在于:(1)市場運行過程中人為因素大量存在。(2)市場管理者及監管者非理性行為。(3)市場參與者的非市場經濟意識。
4. 建議與思考
對于處于轉型期間的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災難性的。治理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刻不容緩。首先要建立會計信息質量檢查體系,明確目標、主體、客體,即“為什么查”、“誰來查”、“查誰?”“查什么”等。其次從具體方面政府行使會計監督,一是單位是否依法設置會計帳簿。二是會計憑證、會計帳部、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是否完整:三會計核算是否符合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是否具備從業資格。再次從宏觀方面去遏制和消除會計信息失真,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1)加強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的治理和整頓,以及建立科學,行之有效的市場經濟與運行機制、管理制度和約束體系,(2)以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為出發點,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組織管理體制,強化企業內部管理與內部控制的科學化和有效性。(3)以企業經營者為核心,建立科學和激勵機制,界定以經營者業績為基礎的經營者權利、責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體系。(4)在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的同時,強化剛性法律法規的“硬約束”。
(作者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會計學院10級財會專業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