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近年來區域經濟的發展,京津冀地區日益受到經濟結構失衡、資源約束、經濟競爭力減弱等諸多問題的困擾。本文以要素適宜度理論為基礎,對京津冀地區2000年到2010年的要素適宜度進行了測度,并從結果中得出:京津冀地區目前正處于結構優化調整過程,只有通過區域經濟結構合理化調整,京津冀地區才能使其區域經濟結構整體素質和效率向更高層次演進。
【關鍵詞】 京津冀 要素適宜度 經濟發展
根據國家宏觀計劃體制改革和編制“十二五”規劃的總體安排,京津冀地區是國家開展區域規劃的先行地區。京津冀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莊、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島、滄州、張家口、承德等八個城市。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政治、文化中心以及人口、經濟密集區,是我國參與全球化經濟競爭的重要基地,與長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一同被看成為中國“三大都市圈”。從發展趨勢看,京津冀地區正處于一個經濟結構迅速變動的時期,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經濟目前還處于自然發育階段。因此如何促進京津冀地區的快速、協調發展,并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從而為京津冀地區發展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就顯得尤為必要。
1. 要素適宜度與區域經濟發展
2. 京津冀地區要素適宜度評價與分析
建立科學、合理、全面的要素適宜度測度輸入指標體系,是科學評價特定區域要素適宜度水平的關鍵環節。指標體系是否全面、層次結構是否清晰合理,直接關系到我們所得到的要素適宜度測度水平與要素適宜度實際水平的偏差。為科學分析和評價京津冀地區要素適宜度的現狀,我們充分考慮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因素,根據要素適宜度測度輸入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和指導思想,對近年來有關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設計指標進行頻度分析,并選出了研究者使用頻率較高的指標,從而建立了要素適宜度的輸入指標體系。
依據要素適宜度測度模型,本文將無量綱化指標數據依年份分別代入要素適宜度測度模型,并得到京津冀地區2000年至2010年的要素適宜度水平,見表1。
從數據上看,京津冀地區2007和2010年要素適宜度水平相對于2006年呈現了下降趨勢,這似乎與京津冀地區在此期間所表現出的經濟增長相互矛盾,因為隨著環渤海地區的開發,京津冀地區在此期間仍表現為較強的增長速度。事實上,京津冀地區要素適宜度水平的下降與京津冀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上的相反運動趨勢,并不是相悖的。生產效率的提高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區域性要素和非區域性要素相互之間更加科學合理的配置方式變化;二是區域性要素和非區域性要素各自生產效率的提高。從這個角度上說,隨著京津冀地區的不斷發展,其區域性要素稟賦是不斷演化和變動的,因此建立在區域性要素稟賦基礎之上的京津冀地區經濟結構就需要不斷地調整和適應,然而這個適應的過程是緩慢的,如果沒有宏觀經濟調控,而完全依據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那么這個過程就會更加緩慢,這就在現實經濟中表現為兩個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卻有著內在聯系的現象,即京津冀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京津冀地區與此同時的要素適宜度水平下降的趨勢。故而,2000年到2006年間,京津冀地區處于經濟結構合理化的階段,而從2007年開始,由于京津冀地區區域發展條件的變化,京津冀地區處于在新的區域性條件下進行經濟結構高級化的過程。
3. 結論與啟示
通過京津冀地區要素適宜度整體評價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京津冀地區目前正處于結構優化型要素適宜度提高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區域經濟結構合理化過程,京津冀地區才能使其區域經濟結構整體素質和效率向更高層次不斷演進,進而提高其要素適宜度水平。換句話說,區域性要素和非區域性要素各自生產效率的提高對于京津冀地區要素適宜度提高的促進作用有限,而區域性要素和非區域性要素相互配置效率的提高會對京津冀地區要素適宜度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提高京津冀地區要素適宜度的策略研究也應該圍繞結構優化型要素適宜度提高展開。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主體功能區形成機制及其宏觀調控工具創新研究:基于要素適宜度視角”的階段性成果(10YJC790078) 項目負責人。
參考文獻:
[1]郝大江. 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回歸 [J]. 經濟評論. 2009 (2): 79-83.
[2]郝大江. 基于要素適宜度視角的區域經濟增長機制研究 [J]. 財經研究.2011(2):104-111.
[3]MARTIN P, G. OTTAVIANO. GrowingLocations: Industry Location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 46(11): 481-502.
[4]TORNELL, ARON. Economic Growth and Decline with Endogenous Property Rights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7, 21(7): 219-230.
作者簡介:郝大江(1976.1.29,男),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空間經濟增長。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