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歐盟駐華代表團官方微博“歐盟在中國”發表的內容來看,你難以感覺得到歐盟很缺錢。相反,它更像一個美食播報臺,用篇幅眾多的文字講述著歐盟成員國廚房里的那些事。只有偶爾的一些投資移民的信息,隱隱透露著缺錢的窘境。
沒有人留意到,在意大利,人們開始重拾對剩飯剩菜進行再加工的烹飪傳統:例如碎牛肉、雞蛋、面包和奶酪混搭到一起。盡管當年提拉米蘇也是在類似的烹飪方式中不經意創造出來的,但這樣的方式,足以令“美食大國”蒙羞。由于失業人數增加和削減開支的緊縮計劃的影響,意大利人正在急劇削減消費性開支。——要知道,意大利人曾經每年浪費的食物有1000萬噸,價值約110億歐元。
從希臘開始
歐債危機是在2009年正式進入人們視野的。那年10月20日,希臘政府宣布當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超過12%,遠高于歐盟允許的3%上限。這時,美國經濟史學家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著作《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里所提到的預言一語成讖:一個國家的經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產性”,歷史上的經濟霸權大多經歷了從“生產性”到“非生產性”的轉變,這就使得霸權國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質,從而無法逃脫由盛到衰的宿命。
要知道,曾經作為歐盟援助計劃的主要受益國,希臘在2003年至2007年經濟快速增長,平均年增長率達到4%。當時希臘的經濟高增長主要來自于財政赤字以及加入歐元區后更容易獲得的廉價貸款,由此拉動了基礎設施建設。而信貸消費嚴重影響居民消費,由于沒有靈活的貨幣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資和消費拉動經濟,赤字不斷累積,最終使得希臘的主權信用風險逐步積累,最終告急。
2010年4月27日,回暖的天氣并不能驅散歐盟心頭的寒冷,那一天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把希臘信用評級從BBB下調為BB+。同樣存在嚴重債務問題的葡萄牙也遭降級。西班牙的信用評級第二天也被下調。歐盟的反應很迅速,兩周以后(5月10日),歐盟27國財長決定,聯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立一項總額高達7500億歐元的穩定機制,幫助可能陷入債務危機的歐元區成員國,阻止希臘債務危機蔓延。但似乎無濟于事,一個月后(6月7日),歐元對美元匯率一度跌破1∶1.9,創下自2006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隨后,法國政府宣布退休制度改革計劃,將退休年齡逐步從60歲提高到62歲,以減輕財政負擔,但在法國國內引發強烈抗議。一個月后的7月7日,德國政府出臺4年期的財政緊縮計劃,共擬開源節流800億歐元……但這些似乎都無濟于事,7月,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把葡萄牙的信用評級降至A1;9月,愛爾蘭告急。
稅收和重罰
缺錢的歐盟開始把化緣的手伸向了教會。
阿卡拉是西班牙第一個天主教教區,主教住在市中心一座大型古宅里。長期以來,天主教會和當地政府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但現在,阿卡拉的主教正在犯愁:因為最近市政府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對轄區內所有的房產統一征收城市稅,教堂的地產也包括在內。測算下來,包括大學宿舍、一所學校,甚至連市政廳大樓,都可以算作教堂的資產而被納入征稅范圍。
同樣,在西班牙遙遠的加納利島,布埃納維斯塔市的市長也正在積極活動。當地政府稅務部門的目標是教會名下的香蕉種植園和別墅度假屋,在這個偏遠的島嶼,一旦征稅通過,教會每年需繳納6000歐元,對教會而言,也許不多,但對于享受了幾個世紀免稅待遇的教會來說,與挑戰無異。
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則謀求削減教會相關產業的政府補貼。在愛爾蘭,教育部長呼吁取消教會對許多小學的控制權,政府也將窮苦家庭領取圣餐的補貼削減了一半。在英國,半數以上的城市取消了對教會學校的學生交通費國家補貼,導致教會學校的新生入學率直線下降。
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從教會征收而來的征稅,于緩解金融危機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以西班牙為例,即使取消教會免稅待遇,每年新增稅收不過500萬歐元,僅占2012年財政預算赤字的0.01%。于是,更多的歐盟國家選擇了對跨國企業征收重稅或者罰款。
在歐盟反壟斷機構于10月24日正式向微軟提出的指控里,微軟因為“沒有按照2009年與歐盟達成的協議,為歐洲Windows 7用戶開放瀏覽器選擇權”,從而將面臨巨額罰單,罰款額為74億美元:歐盟缺錢用的心態可見一斑。歐盟競爭委員會專員喬阿奎·阿爾穆尼亞甚至表示,微軟必須接受處罰。要知道,這個數額是微軟一財年年度收入的10%。
歐盟與微軟的拉鋸戰早已開始。歐盟警告微軟不得用IE“綁架”用戶,必須向用戶開放瀏覽器選擇權。微軟隨后同歐盟達成反壟斷和解協議,承諾對Windows進行改進,但現在的舊事重提,無論于正缺錢的歐盟,還是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微軟,都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
而對于微軟的盟友谷歌,歐盟的態度也沒有差別。對戰谷歌的烽火,是一向和歐盟關系不錯的蘋果公司點燃的。當時蘋果向歐盟投訴,稱谷歌的有機搜索結果中,有意傾向谷歌自己的網站,于是歐盟于2010年11月展開對谷歌的調查。歐盟甚至對谷歌發表了一份不向外界公開的“異議聲明”,也是歐盟對谷歌的一份調查檔案。值得玩味的是,歐盟對IT新貴谷歌的罰款也是其年營收的10%。
渺茫的前景
歐債危機的背后,因為經濟水平的不一致,經濟政策的不協調,所以令缺錢的歐盟前途不明。救助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國家長期積累的問題,要徹底從危機中走出,需要調整經濟結構。但是,緊縮財政的承諾勢必會帶來經濟的進一步衰退。所以,歐盟對這些國家的救助仍將持續。
曾經有人用四種景象來描述缺錢的歐盟:第一種是歐元區國家甚至整個歐盟國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努力,幫助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走出危機,如果這條道路能夠奏效,那是最簡捷也危害最輕的路徑;第二種是把發生危機的主要國家逐出歐元區或者靜等這些國家主動退出歐元區。在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后,德國總理默克爾立即提出了把希臘逐出歐元區的設想,但這種設想立即遭到了德國央行行長的反對,也沒有得到歐元區其他國家的響應。至于讓爆發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主動退出歐元區,那是根本沒有可能的事情。第三種景象是實施大規模的國際救援,或者由各主要國家增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基金份額,再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擴大救助規模,不到萬不得已,全球大規模救援的可能性是不高的;第四種景象,則是歐元的崩潰與歐元區的解體,可是最為慘烈的前景。
事實上,像希臘那樣,當某國因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使財政赤字增加時,可通過三條途徑解決:一是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如降息等刺激經濟增長,增加稅收,減少赤字;二是通過貨幣貶值,刺激出口和經濟增長,增加稅收,減少赤字;三是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但要注意其對增長的負面影響。
遺憾的是,當時希臘沒有本國貨幣和獨立的貨幣政策,既不能執行擴張性貨幣政策又不能貶值,只有財政緊縮一條路,即大幅削減工資和福利。但從中也可以看到,歐盟的缺錢并不是無計可施的,如果不是因為當時德國等遲遲不肯施以援手,歐盟的危險趨勢也不至于越演越烈。
此外,值得欣慰的是,從總體上看,歐盟各國只有國債問題,外債問題尚不嚴重,歐元區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在這點上,歐洲強于美國。危機可以導致歐元區的解體和歐元的消失。但危機也可能導致歐元區一體化進程的深化,不但有統一貨幣,而且有統一或近乎統一的財政,類似于美國聯邦和各州的財政關系。
可以肯定的是,歐債危機表明全球金融海嘯并未過去,而是進入了一個表面穩定、實際更脆弱的新階段,更大的挑戰隨時會出現,當然更好的局面也有可能出現。
幾年以前,當歐洲國家國際競爭力在某些領域落后于美國,也落后于中國、印度等新崛起的大國時,“歐洲衰落論”迅速興起。但歐洲主要是在勞動密集型領域處于劣勢,而在技術密集型領域仍保持著相當的優勢,而且,歐洲國家在全球化時代仍然保持高福利,直到現時,也不算糟糕,可見“歐洲走向衰落”的論調不能完全成立。
但無論如何,經歷了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的輪番沖擊,歐盟已是元氣大傷。歐洲紳士不再那么富足,也許風度仍在,但打量世界的眼神難掩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