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億英鎊,40年
一座創立于中世紀的學院放到現代金融大環境里,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況?
這個話題初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擺到臺面上,也算不上多么離譜:800年建校歷史的劍橋大學,在10月就首次利用公共債券市場發行3.5億英鎊40年期債券,主要用于為新成立的干細胞研究實驗室和研究生宿舍提供資金。
劍橋債券的承銷商主要是摩根士丹利、匯豐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債券利息3.75%,比德蒙特福德大學今年夏天出售的30年期債券低近兩個百分點。
離開現在被炒得紛紛擾擾的債券市場,在漫長的800年之間,劍橋大學獲得資金的手段大多是慈善募捐。慈善募捐似乎是英國大學生存的一種重要方式,英國教育機構曾做過一項研究評估,該國的大學2004-2005年獲得4.5億英鎊捐贈,其中牛津和劍橋約占一半。在漫長的8個世紀里,正是捐助人的慷慨,讓英國的大學得以存在,也讓劍橋以人類歷史上第二古老的大學之名屹立至今。
難能可貴的是,與大洋對岸的美國精英學校不同,英國的大學并沒有公然地表現“捐贈偏好”:家庭社會地位、經濟地位較高的孩子比地位較低的孩子在申請學校時,并不會占有多大的優勢。
如果沒有二戰后的福利國家出現,也許英國的大學籌款制度還停留在田園牧歌時代。福利國家通過創辦并資助社會公共事業,實行和完善一套社會福利政策和制度,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以調節和緩和階級矛盾。于是在中世紀就存在的慈善事業才開始退到次要位置。
與此同時,人們對國家應為教育等核心領域提供資金的預期開始上升,許多歐洲大學沒有像本來應該的那樣努力籌集資金。
在戰后的幾十年里,劍橋大學的開發項目似乎一直依賴著捐贈人的資助。畢竟,劍橋大學有31個學院,包括3個女子學院,兩個專門的研究生院,各學院歷史背景不同,實行獨特的學院制,風格各異的31個學院經濟上自負盈虧。
“十億英鎊級大學”
劍橋大學目前每年經費大約11.4億英鎊,其中大約一半來自政府撥款。代表英國拔尖大學的羅素大學集團說,為克服資金短缺應發行債券。
隨后,英國《衛報》專門為劍橋大學發行的債券制作了圖表,以計算英格蘭歷史上的利率。結果,劍橋這所古老的學府獲得了英格蘭銀行歷史上最低的利率,而評級機構穆迪則將劍橋大學債券評級定為最高的AAA級。國法通保險公司信貸研究部門負責人格洛德茲吉用現代金融術語評價這座古老的學院:“劍橋大學流動資金實力強大,信譽穩固。劍橋大學40年期債券可能成為行業標準之一,其他大學也在考慮出售債券。”
在一些金融人士的眼里,英國政府的信用評級比劍橋的還要低。因為在借款方面,政府幾乎無法作任何貨幣控制:政府不能拖欠債務或者在債務上違約。當今的通貨膨脹對風險投資者來說,是最為嚴厲的;但對于購買債券的投資者來說,需要承擔的風險顯然小了不少——何況劍橋大學借的也是英鎊,而不是燙手的歐元。
要知道,劍橋大學是英國唯一一所被稱為“十億英鎊級大學”的高校,它在2010-2011年度的支出達到12億英鎊。而發行債券的是劍橋大學的中央機構,而不是組成該大學31個學院中的任何一個。在不計入學院資產的情況下,該中央機構擁有26億英鎊的凈資產。
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都曾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籌集資金。但高校發行債券同樣存在風險,在這幾年里,美國多所大學就因發放債券造成損失。一些學校因此不得不以提高學費來維持,歐洲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們甚至在校園里打出大幅標語,抗議學費上漲。
劍橋大學在2011年就宣布,該校計劃將學費從2012-2013學年開始上漲至每年9000英鎊,漲幅是之前水平的3倍。原因其實很簡單,隨著英國聯合政府在這一年宣布將在未來5年內逐步取消對高校一些學科的撥款,學校要想保持現有的教學水平,只能選擇把這部分費用轉嫁到國內及歐盟學生的學費身上。由于同屬英國的頂級名校,因此,牛津大學學生學費的現狀與劍橋非常相似,計劃漲價只針對英國和歐盟學生。
西方高校債券如何監管?
劍橋大學之所以要發行債券籌資,與目前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密切相關。以其為代表的西方高校發行債券有兩個前提,即自主辦學和籌資能力強。
西方國家政府會為高校債券作擔保,這些高校大多社會影響力不夠大、債券評級較低或學校財政狀況不佳,但又急需通過債券發行來融資。政府的這類舉動能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吸引投資者購買債券。例如在美國,隨著上世紀80年代后期政府對高校貸款扶持力度不斷減弱,90年代初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國各高校紛紛通過發行債券進行融資。由于高校發行的債券風險相對較小,而社會效益較大,所以容易為民眾所接受和歡迎。
其實尚在兩年以前,劍橋大學就發出了發行債券的呼聲,當時劍橋大學財務總監安德魯·里德宣布,校方正在考慮發行債券,為校內建設籌集資金。不過當時劍橋大學發行債券金額預計限定在2億至3億英鎊。因此,這次劍橋大學債券的發行,在很多金融人士的眼里并算不上多大一件事了。畢竟,在西方,這樣的事情也屢見不鮮。
西方高校有一套自主運行的機制,其領導更迭、招生、籌資等都是自主行為。對于高校發行債券方面的監管,主要借助市場手段加以規范。多年來,這些高校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籌資機制。一些高校非常重視自身的信用建設,會定期主動向權威、專業的信用等級評價機構申請評級,如果評出的等級較好,其債券的發行就會很順暢,如果等級不高或下降,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債券的發行,使社會對其償債能力產生懷疑。
這些西方高校一般都自負盈虧,對外發行債券完全是自己的獨立行為,承擔獨立的法律責任。在這方面,政府不需要承擔責任。
那些發行債券的大學
全球發行債券的大學主要集中在美國,2010年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債權評估涉及4000所高校。哈佛大學為其中翹楚。2004年1月,哈佛通過馬薩諸塞州衛生和教育設施局銷售3.6億美元的免稅債券,并被認為是全美最強、最穩定的債券發行機構,其債務信用被評為“AAA”級,僅次于美國聯邦政府。
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是第一所發行債券的公立大學,它在1995年曾發行了3500萬英鎊債券,并在2009年再融資8000萬英鎊。同樣是公辦的德蒙特福德大學在2012年7月發行了價值1.1億英鎊的30年期債券,劍橋大學的債券可謂緊隨其后。
亞洲最早發行債券的是東京大學。為了擴充外國教授、增加海外研究所和事務所,2009年,東京大學獲得了AAA的信用等級,這比索尼、佳能等日本最頂尖企業獲得的信用等級還要高。因此,東京大學可以發行低利率的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