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朋友考取了東京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生,一時間圈子里的好友紛紛表示恭賀,這位學霸每天兩點睡覺、七點起床的作息習慣更是成為我們津津樂道的談資。在早已習慣了好吃貪睡猛長膘的今天,如此勤奮的同齡人自然是我們人人心之所向的目標,因為這個目標有著一種叫做“榜樣”的力量。
榜樣是什么?榜樣是讀書時代父母嘴里“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不玩游戲,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回回年級第一;這個孩子可以九門功課同步學,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他的學習了;這個孩子考清華,望北大,能考碩士、博士、圣斗士,還能升級黃金、白金和水晶級;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畫,看到電腦就想罵娘;這個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甚至會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這個孩子每天只花10塊錢都覺得奢侈浪費和犯罪;這個孩子長得好看,寫字好看,成績單也好看,就連他的手指甲都是雙眼皮的。
如今,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有了現實中的模版。前段時間清華大學學生馬冬昕的課表在網絡上曬出。密密麻麻的作息時間表上排滿了從專業課程到社團拓展、從讀書學習到身心修養的各種內容。其中一個星期只洗一次澡的規定,讓網友頓時覺得自己“連呼吸都是在浪費生命”。馬氏姐妹這兩個“別人家的孩子”不需要看美劇,不需要逛街,不需要男朋友,更不需要姐妹淘,因為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已經可以滿足她們的精神需求。剎那間,這樣高不可攀的榜樣讓一眾屌絲只能“膝蓋插滿箭”,躲在墻角默默地畫圈圈。
這就是赤裸裸的榜樣。從某種程度來講,我們理想中的榜樣可能就是如馬氏姐妹這樣神一般的人物。他(她)在揮一揮衣袖后,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背影。雖然我們知道自己追逐如此榜樣的行為很二很傻,但是榜樣告訴我們:如此的經歷,你值得擁有。
于是,從來不刷夜的你看到了“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的景象”,只是因為哈佛大學是世界知名學府;對經濟毫無興趣的你開始去裝模作樣地讀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只是因為上次回校交流的學長剛剛拿到投行的offer;男生開始敷面膜、修眉毛,因為好多女孩子都說張根碩是個美男子;女生開始在微博上曬照片秀幸福,因為范瑋琪和陳建州看上去好恩愛。無論何時何地,榜樣的身影無所不在,榜樣的力量無所不及。
然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心中的榜樣即便再怎么“小心輕放”,也難免有“易燃易爆”的時候。筆者初三時的同桌對自行車運動特別感興趣,此君曾夢想有朝一日可代表中國參加環法自行車大賽,打破偶像阿姆斯特朗的環法七冠王的紀錄。然而,前不久美國反興奮劑機構的一紙決定,直接把阿姆斯特朗腦袋瓜后的光環砸得粉碎,也砸碎了諸如那哥們一樣萬千粉絲的心。
榜樣也是人,也會有七情六欲和浮沉形狀。或許是人們喜歡一廂情愿地去神話榜樣,所以當榜樣從神壇上跌下來時,總會令人有三觀崩裂的感覺。上半年還在央視八套上借《新萍蹤俠影》大秀恩愛的董潔和潘粵明,下半年就開始打起了口水戰,變化之快讓“瞬間不相信愛情”的粉絲們都晃花了眼。然而,管你相不相信愛情,潘粵明都要和董潔離婚,而你還是會被老媽催著趕緊把對象帶回來。所以,非要較真的話,榜樣是啥樣,跟你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榜樣存在的意義在于給我們一些正能量,但是這種正能量與榜樣主體是沒關系的。如果非要把榜樣偶像化、符號化,那么你永遠都無法追尋到榜樣的境界,因為榜樣是一種時尚,它也是變化的。筆者大學時代的寫作老師從來不穿高跟鞋而堅持穿平底鞋,她曾經說過一句很經典話:“做好你自己,說不好一不小心你就跟時尚撞個滿懷。”是啊,與其去追逐榜樣,不如做好自己,說不好你就成了別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