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傳統工藝與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近年來,在收藏業內,古陶瓷大受歡迎,其拍賣價格也逐步走高,數千萬元乃至數億元的拍賣價格頻頻出現,而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下,“造假”、“假鑒”亂象也日益嚴重。因此,要想揪出贗品、鑒別寶物,就得尋求可靠的手段。
最近,景德鎮陶瓷學院和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鑒寶新法:即古陶瓷器型結構數字化鑒定法,初步實現了古陶瓷文物傳統鑒定科學化。這項成果近期發表在《中國科學》雜志上。
目前,“科技鑒定”古陶瓷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熱釋光技術,二是成分分析法,前者直接測定陶瓷的燒成年代,后者測定陶瓷的元素組成,通過與真品的對比判定真偽。利用科學儀器鑒定藏品的真偽,盡管有著自身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局限和不足。
比如,熱釋光技術的相對誤差大,一般在50~80年左右,而像清代瓷器這類歷史年代較短的文物,誤差則更大,甚至會超過該瓷器存在的年份;此外,有些高仿瓷制造者對現代仿古瓷施加人工核輻射,可能會使現代仿品混過檢測成為“真品”。成分分析法雖然相對比較精確,但作為比較判別鑒定方法,需要建立較為完備的數據庫。
另外,面對越來越“專業化、科學化”的造假手段,再精密的科學儀器也會有“失靈”的時候。這時,仍然需要通過眼觀、手摸等傳統的鑒定手段來幫忙。
“古陶瓷不僅是一種技術產品,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藝術載體。” 景德鎮陶瓷學院副校長、古陶瓷研究所所長吳雋教授告訴記者,除了上述兩種科技鑒定方法外,辨別古陶瓷的真偽,長期以來主要是通過觀察陶瓷的器型、紋飾、釉色、胎體、款識等外觀特征,憑借鑒定者的經驗來鑒別、判斷其年代及產地,這被稱為“眼學”。
然而,每個人的“眼學”高下不同,對同一件陶瓷的鑒定,往往有不同的結論。瓷器的器型,即口部、頸部、肩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形狀,是古陶瓷“眼學”鑒定的重要依據之一。近年來,已經有少數研究者開始直接測量瓷器的通高、口徑、底徑等參數,但是這種方法不僅繁瑣,而且只能獲得瓷器某幾個部位形狀的信息,不能將瓷器整個結構的特點反映出來。基于此,吳雋教授和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吸收和利用“眼學”精髓,致力于將古陶瓷傳統鑒定中的感官模糊型信息數字化、科學化和系統化研究。
目前,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突破。吳雋及課題組成員利用數學軟件,以景德鎮湖田窯所產的撇口碗為研究對象,完成了數字圖像預處理及器型邊緣輪廓的提取,得到其器型邊緣輪廓曲線,并通過器型輪廓曲線計算出了不同時期我國景德鎮湖田窯撇口碗類器物口沿處斜率、曲線曲率最大值、曲線拐點數目等特征參數,解決了常規外觀參數(口徑、底徑、通高等) 所無法解決的斷代分期問題,實現了五代、宋、元時期湖田窯撇口碗的精確鑒別。
吳雋教授說,不同時期的撇口碗,邊緣輪廓曲線都可能有所不同,這也是當時社會審美情趣、陶瓷工藝制作水平和特征的一個重要體現,蘊含了豐富的時空信息,可以成為古陶瓷科技鑒定的重要依據。而邊緣輪廓曲線的這些細微不同之處,靠傳統的眼觀、手摸以及直接測量可能是難以發現的。
當然,將鑒定古陶瓷的感官經驗數字化,要保證其可靠性,關鍵之一在于獲取數據信息的科學性、可比性,這就需要采集大量的原始樣品圖像,而古陶瓷文物大多珍藏于各大博物館以及考古研究所。“未來,我們會逐步加強與相關單位的合作,努力構建一套針對古陶瓷數字鑒定的原始圖像采集的標準體系,以進一步提高該研究方法應用的科學性。”吳雋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