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代=真善美
生于1960年的市民韓振華用“席卷中國”來形容20世紀60年代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行動熱潮。在“60后”眼里,“雷鋒”兩個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鋒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韓振華回憶小學生活,每天上課前要喊口號,上課時老師會專門講雷鋒叔叔為人民服務的故事,學校的墻上標語寫的、黑板報上刊登的、宣傳欄里貼的、“大喇叭”里廣播的,全是關于學習雷鋒的內容。“下學后,學校還要組織學生一起學習,讓學生們發言,或者寫學習體會,那種氣氛感染著每一個人。所有人都早早到學校,搶著干活。有時候去幫村里的孤寡老人打掃院子,把家里的水缸挑滿水,然后再為他(她)讀上一段報紙,大家爭著當不留姓名的無名英雄。”
童年時期,涌現出的像雷鋒一樣的英雄人物也印在了韓振華腦海里。他仍記得聽老師講“鐵人”王進喜的故事,記得學校宣傳掏糞工時傳祥“寧可臟一人,換來萬家凈”的精神……
雖然聽不懂什么叫“人拉肩扛”“運水開鉆”,但聽到老師講王進喜跳進泥漿里面用身體攪拌,聽到時傳祥幾十年如一日辛勤地掏糞,看著老師拿著報紙泛著淚花激動地講,這些半懂不懂的孩子也都感動得淚流滿面。
“這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沒有一點夸張成分在里頭。我們當時最單純的想法就是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學習雷鋒叔叔這樣的英雄。”
70年代=愛憎分明不忘本
20世紀70年代中期,十幾歲的韓振華當時正在上中學,那時,學習雷鋒精神強調的是他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
在韓振華的記憶里,毛主席號召學習雷鋒精神之后,有多位國家領導人曾為雷鋒題詞,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周總理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斗志。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斗志強……”這首《學習雷鋒好榜樣》,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成長起來的人幾乎人人會唱。“愛憎分明”后緊接著“不忘本”。在韓振華的記憶里,“不忘本”這三個字也是中學時代老師和家長常掛在嘴邊的話。
“那時候,老師和家里的長輩教育我們長大了不能忘本,要知恩圖報,如果取得了好的成績不能忘了有誰幫過我,解決了困難之后不能忘了是誰雪中送炭,也要記住我們能吃得飽穿得暖都是因為共產黨。”
80年代=釘子精神
學習雷鋒的“一切行動聽指揮”“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這些概念成為20世紀80年代學習雷鋒精神的主旋律。
高中畢業的韓振華離開學校,進入一家國營機件廠,和父親一樣成了一名技術工人,開始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任。在他的印象里,雷鋒叔叔愛憎分明的“特點”被不知不覺弱化,廠里宣揚得更多的是雷鋒的“釘子精神”,“學習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韓振華說,那時候的教育不強調個體化,而是強調集體主義,學生們的志愿也都是更好地成為集體的一分子,更好地像雷鋒叔叔一樣,發揮光和熱,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成績。
那時候,廠里的宣傳標語已經不再是“向雷鋒同志學習”幾個大字,而是將雷鋒精神細化到工廠里、細化到每個人工作的崗位上,提倡大家利用一丁點兒零散的時間不斷學習。
90年代=愛崗敬業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濟改革進入高潮。時代變了,雷鋒精神在這一個時期的詮釋,發生了變化。1991年,江澤民在一次講話中指出:“雷鋒精神實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事業無私奉獻。”隨后,學雷鋒活動重點轉移到了“在崗位上體現出奉獻精神”,先后涌現出不少像李素麗這樣在平凡崗位上作出成績作出貢獻的“崗位模范”。
在學校,進入20世紀90年代,學習雷鋒精神的氛圍已經跟之前的30年完全不同。韓振華唯一的女兒開始上小學,在韓振華女兒這一代人心中,雷鋒叔叔的形象已經被逐漸弱化。
學校里會組織學雷鋒小組,但都是3月5日前忙活一陣兒。到敬老院看孤寡老人、去公交站擦站牌兒、兩兩一組結對子到軍屬家慰問……過了3月份,這些做好事兒的行動就堅持不下來了。
在這個年代,雷鋒形象的豐滿與完整也在韓振華女兒這一輩人心里,被某些刻板印象所取代,雷鋒精神在社會中成為艱苦樸素、助人為樂的代名詞,學生們頭腦中的雷鋒形象只剩下了燈下埋頭補襪子和幫助老人找兒子。
21世紀=?
說起雷鋒的故事,韓振華還能憑記憶講出很多很多。但如今進入了新世紀,可以細數的“雷鋒故事”卻越來越少。
有一年,韓振華小侄女的學校在3月5日前搞學雷鋒主題活動,要求學習一段雷鋒的事跡并且在臺上演講。韓先生從書架上找出一本雷鋒日記,講起雷鋒在部隊的故事:“天快暖了,連隊里發放夏衣,每人兩套單軍裝,兩套襯衣,兩雙膠鞋。發到雷鋒的時候,他卻說:‘我只要一套軍裝,一件襯衣和一雙膠鞋就夠了!我身上穿的軍裝,縫縫補補還可以穿,剩下的一套衣服交給國家吧!’”講完這段,“00后”的小侄女天真地問韓振華:雷鋒叔叔為什么那么傻啊?
韓振華感覺,現在的生活比20世紀60年代好了,穿得暖吃得豐富,可是人的心已經變了。
10前的一個夜里,韓振華開車回家時,突然發現在馬路中間躺著一個人,身體還有微弱的顫動。韓振華第一反應是停下車,給這位喝醉酒發病的路人叫了救護車。而在今天,即便像他這樣自幼接受雷鋒精神洗禮的“60后”,在選擇是否幫助一些陌生人時,也會猶豫,認為要“看情況而定”。
“像小悅悅那樣的情況肯定要幫忙,要不良心上過不去。”韓振華肯定地說。
“學雷鋒”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舉動,無論社會多么浮躁、功利之風如何盛行,對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等道德價值的弘揚不能放棄。媒體此前的報道中,75歲數十年堅持在天安門廣場撿垃圾的劉玉珍老人,讓我們看到了堅守;發現大火時沒有獨自逃生、而是逐一拍開鄰居房門的12歲小姑娘夏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他們或許是21世紀雷鋒精神的最好注釋。
(據《京華時報》)
2012年3月4日,在濟南市一輛13路公交車上,一位身穿綠軍裝的年輕人正在幫助乘客乘車。學雷鋒日來臨之際,濟南市13路公交車成為濟南市首支雷鋒公交車隊,駕駛員們身穿綠軍裝,像雷鋒那樣在車廂內做好事,幫助乘客
2012年3月3日,江蘇省南通市,一支名為“星星之火”的學雷鋒小分隊正式宣告成立,小分隊成員身著傳統的草綠色軍裝,背著帶有紅五星的綠書包,在該市多個社區展開他們的首日學雷鋒活動
2012年3月4日,“小義工”們在地鐵里向乘客宣傳文明用語,提倡文明行為。當日,沈陽兒童活動中心開展“小義工”進地鐵,學雷鋒獻真情活動。來自沈陽市的30名“小義工”走進沈陽地鐵二號線,通過手里的提示牌向廣大乘客進行文明行為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