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我參加了吳冠中在美國紐約亞洲協會舉辦的首次個展開幕式。作為此次個展的聯合主辦方之一,上海美術館派來了館長李磊以及上海當地官員等數位代表為這次歷史性展覽的開幕剪彩。李館長說這些天他正忙著為美術館遷址浦東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舊址以及鄰近的一個發電廠做準備。這兩棟建筑計劃于2012年國慶節對外開放,屆時上海美術館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美術館。新館的開幕展將包括由藝術家邱志杰和中國美術學院負責策展的最新上海雙年展。本屆雙年展將在上述發電廠舉辦,這點與英國倫敦的泰特美術館頗為相似。他還向我透露說新館將包括一個專門用于展覽吳冠中油畫作品的永久性展廳。吳冠中此次個展同時也得到了香港收藏家和嘉德拍賣的鼎力協助。
在參觀完熙熙攘攘的開幕展后,我問李磊館長:“吳冠中的油畫作品在哪里?”盡管此次展覽的名稱為“水墨革命”,但如果不展出油畫,難免會讓人覺得有所缺憾。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走資派后,吳冠中不得不自毀了很多油畫作品,但他的油畫在其藝術生涯里還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珍貴性并不僅僅只在于作品數量的稀缺。眾所周知,預算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此安排,或許是因為這些油畫的保險及運輸費用過高,也可能是因為上海方面覺得實有必要將吳冠中的這些油畫精品用于今秋他們自己美術館的開館活動吧。
我們知道吳冠中是水墨畫尤其是山水畫領域的一位偉大的創新性藝術家, 這在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他的水墨畫已逐漸發展到了“想象山水”的藝術境界, 通過對鮮亮色彩的另類、非傳統化運用實現了畫風的日益抽象化。然而, 在我看來,吳冠中的油畫作品也同樣反映了他的水墨畫傳統,因為他的油畫繪畫風格與他的水墨畫技法有著緊密聯系。這種將油畫風格(歐洲現代主義)與水墨畫畫法(中國傳統風格)相結合的混合畫風是20世紀中國藝術界最為有趣的一次藝術創新與重大轉折,“在個人主義、形式主義以及現代主義與文化傳統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大膽發問”。吳冠中的油畫 (以及他的水墨畫)在最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種風潮,那就是對中國傳統繪畫技法之藩籬的重新解讀與打破。
通過舉辦紐約地區首次大規模的吳冠中個展, 亞洲協會再次為美國各界了解和熟悉中國現代文化與歷史發展脈絡貢獻良多。毫無疑問,會有其他美國美術館和藝術機構緊隨其后,挑起展覽吳冠中油畫作品的大任!
距離亞洲協會僅僅幾個街區的地方, 美國極簡抽象主義繪畫大師同時也是與吳冠中同時代的一位早期藝術家弗蘭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的個展也正在展出。此次在LM 畫廊舉辦的名為“弗蘭克·斯特拉: 黑色、鋁制和銅制繪畫作品特拉個展罕有地展出了他的早期作品。這些畫作的創作時間從1958-1962年,共計15幅,水準極高,分別來自藝術家的個人收藏、美術館和私人藏家。這是30多年來紐約舉辦的最大規模的斯特拉早期作品展。但該展并無作品出售, 只是隨展出版了一本學術性的畫冊。
斯特拉自己曾對上世紀60年代早期美國極簡抽象主義畫風的魅力(以及當今極簡主義的再次復興)做了最為精彩的概述,他的態度也代表了那些舍棄抽象表現主義而選擇極簡主義藝術創作風格的藝術家們的態度—“我想讓繪畫作品自己成為它們合理性的理由,從而使得任何就它們提出的問題變得毫無意義”。
同吳冠中一樣, 斯特拉此次展出的早期作品在其創作時代都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 在極簡畫風以及畫作數量方面也令人頗為印象深刻。兩位藝術家力圖改變與重造他們所處時代繪畫類型的決心在今年晚春初夏的紐約可以被相隔很近地比較與研究。斯特拉在未涂底料的畫布上運用工業顏料以及和同畫布大小與形狀簡單呼應的細條紋所完成的極簡繪畫作品,在1959年于MoMA首次展出時,震撼了觀眾。當惠特尼美術館于明年遷入曼哈頓新址的時候,其開幕展將是一個大型的斯特拉作品回顧展。對于紐約客來說, 斯特拉在繪畫風格上的創新成就不遜于北京人眼里的吳冠中。
一個月后,我去香港參加了2012香港國際藝術展。在此次國際藝術展精彩而龐雜的參展工作結束后, 我又多待了一周,參觀了多場藝術展覽, 料理了我們香港分畫廊的裝修工作, 參加了一場拍賣會, 還感受了一下那個我在藝博會期間無暇分身去感受的真實的香港。令我尤為好奇的是香港史上首次大型畢加索作品展在市民中究竟將產生怎樣的反響。當然,我并沒有失望。首先,史無前例的參觀者人數與門票的快速售罄讓周末觀展計劃幾乎不可能完成,最終我還是通過其它途徑擠進了館場, 觀場名為“畢加索─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珍品展”。此次參展的56幅作品質量均相當之高, 橫貫畢加索藝術生涯的所有重大時期。同時展出的還有畢加索的40多張著名的紀實照片。這些珍藏品使得此次展覽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都頗具國際水準。任何在今夏計劃去香港旅游的人都應該專程去看看。
我承認位于香港新界的沙田確實有點偏僻,也許并不是一個舉辦展覽的首選之地。同時我也對這樣重大的畢加索作品展沒能在香港藝術館舉辦表示吃驚。不過,沙田也有其優勢,附近居民眾多,大部分本地大中學校分布密集。當我前去參觀的時候,展廳里擠滿了學生及其他各種年齡的參觀者。如果還有人認為香港人對藝術展意興闌珊的話,他們可以去沙田看看這場展覽。
通常在每年春季, 我們都會看到藝術圈舉辦眾多的藝博會與拍賣會。在當前的藝術季, 當所有的目光都聚焦藝術市場之時, 能夠暫時退出市場的喧囂, 用歷史的眼光來端詳與欣賞那些并無意銷售的高質量藝術作品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和振奮人心的經歷。要知道能夠在紐約看到滿屋子的吳冠中“水墨革命”的代表作正在向對他并不熟悉的觀眾們展示、能夠一睹引導美國極簡主義藝術革命的斯特拉的早期作品的風采、能夠親歷香港市民對畢加索作品進社區所表現出的興奮之情,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我對能夠在現場親身經歷這三個歷史性非銷售藝術展非常高興,也倍感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