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圍有好幾個開過畫廊,卻黯然離開的朋友;也有懷抱著夢想,還想闖進來的朋友。身邊老有機構或人要我給意見:畫廊該怎么開?。课铱偸遣患偎妓鞯貏裾f:“畫廊這行不好做,別輕易開畫廊!”
很多人對藝術有興趣,有點錢或沒太多錢的都想搞個藝術空間,以為開個畫廊是極其優雅高尚的事。表面上看,開畫廊的確非常容易,中國的藝術家成千上萬,要找到些藝術家辦個展覽,再找些周邊朋友來捧場買畫,收支平衡,甚至賺點小錢,或許不是難事。能把畫賣出去的畫廊,已經算不錯了。大多數畫廊以為自己租個空間做了展覽與宣傳,買家甚至藏家就會自動上門,但結果往往是門可羅雀,血本無歸,畫廊夢碎;原本以為是優雅的美事,沒想到布展掛畫搬畫爬上爬下灰頭土臉,找人來布展刷墻,自己還是得在煙塵漆味中進行著這半腦力半體力的工作。被這幾番折騰后,日積月累這畫廊一夢就變成了畫廊遺夢??
許多人以為賣藝術品與賣衣服、鞋子差不多,無非是一邊找貨源,一邊找買家。其實如果只是想掙錢,那無論什么東西都比藝術品好賣。藝術品畢竟與一般商品不同,需要精準的品味。畫廊在嚴格意義上就不應該是個賣畫的畫店,而應該更像個藝術家經紀公司。優秀的畫廊并不僅僅在于他能賣出多少作品,而是能挖掘出多少具有潛力的藝術家,并將其藝術家推向市場,同時也在學術圈營造其影響力。我甚至認為,開個好畫廊比開個大的拍賣公司難度更高。因為畫廊主除了得有足夠長遠的想法之外,還得比眼光、比庫存、比財力、比耐力,以及是否能掌握到圈內核心資源—好藝術家、穩定的收藏家、重要的批評家以及能產生影響力的媒體。
無論如何,作為好畫廊最終還是一件事最重要—辨識好藝術品的眼光!換句話說,如果今天一家畫廊的收藏家手上都是未來大師的早年作品,那這就是未來最牛的畫廊了,如同香港漢雅軒畫廊張頌仁早年能以幾千元買了張曉剛上百張作品的傳奇故事一般。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與歷史的殘酷驗證:據張頌仁說他手上的張曉剛當年是因為既舍不得賣也賣不出去,所以不小心有了大利潤;而某位早年到杭州做生意的臺灣老板說他曾經收過上百張黃賓虹,但卻悔不當初,因為他在市場暴升前就把畫全部賣光了,只賺到了點傭金的小錢而已。這兩個故事同時也說明通常收藏家才是藝術品交易的最大獲利者。
中國藝術市場整體發展時間尚短,不到十年,一切都在摸索當中,所以好畫廊實在不多。但畫廊毋庸置疑是藝術市場的主角,因直接代理出售藝術家的作品通常被歸類為一級市場。作為上游一級市場的畫廊,如果運作不規范,也沒眼光物色到好貨源和有潛力的好藝術家,那作為下游二級市場的拍賣市場整體面貌也會受到影響,這是環環相扣的。
不過雖說開個畫廊容易,開個好畫廊難,但就以人口比例而言,中國的藝術機構數量還是太少了,需要更多懷抱著藝術興趣與文化理想的朋友一起進來試試,即使最后還是變成個畫廊遺夢,至少你曾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