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陽臺上種一盆青椒、一盆黃瓜,如果能夠戰勝蟲害就能自給自足,比起超市里貴的要死的無公害蔬菜,一平米的陽臺更讓人放心。
5月剛開始的時候,一個姐們在西北五環外租了一塊地。那地方離她以前上班的公司不遠,但是離她的家不近。兩口子在那耗了一個周末,再見到她的時候,她徹底曬成了古銅色,她老公還給我們展示了手上磨出來的一個大泡。
干農活讓他們很是興奮。他們仔細規劃了這塊地,最后開了幾個壟,種了西紅柿、四季豆、黃瓜和大蔥。“規劃”是必須的,因為這塊地一年租金1400元,大小只有50平米,離她的家卻有50公里。
她們決定每周開車去打理一次,不過她老公私下對我抱怨說來回的油錢都能買一車大蔥了。
我建議他們每次去多采摘一點,最好能摘夠一周的食材,干過農活的他用了一個很專業的詞匯,他說,那就得“薅罷園”了。這個字念“hao”,一聲,沒錯,就是趙本山說的“薅社會主義羊毛”的“薅”。
無獨有偶,一位同學在微博上向我們展示了他家的陽臺菜園。盡管畢業后我們已經多年未見,但感謝網絡我們依然能夠掌握著他的一舉一動,他家陽臺上割過一茬的韭菜也同樣讓我印象深刻。
在看過這么多的“成功”案例之后,我決定將我家的陽臺也開辟成菜園。盡管現在的陽臺是滴水蓮、滿天星、銀星海棠和吊蘭的地盤,但是我還是決定擠出一平米來種菜。雖然跟其他人比起來我下手的時間晚了一點,不過就北京的氣候來看,我應該能享用自家出品的青菜直到初冬季節。
為了這一平米的菜園子,我老媽專門坐了兩個小時的車來親自指導工作。她帶來了很多種菜籽,光豆角就帶了兩種。
于是我這個周末在花盆和泥土之間周旋,過得格外充實。不得不說的是,在我寫稿的時候,已經有小苗露出了腦袋,雖然我分不清它是豆角還是黃瓜,或者是香菜也不一定,總之它已經長出來了。
據說蔬菜會招蟲,于是我上網查預防的方法。有人說用煙絲泡水除蟲效果不錯,也有人說可以用白醋或者蒜汁搭配一定比例的水進行噴灑,我甚至了解到廚余垃圾都可以做成底肥,既環保又安全。
同時我發現在北京某地區,去年就已經搞了一個試點,名字就叫“一平米菜園”,當時很多家庭都參與了這個活動,據說種得好的,一盆青椒可以收成25斤之多。
25斤,足夠了是不是?我可以在自家陽臺上種一盆青椒、一盆黃瓜和一盆西紅柿,如果能夠順利戰勝蟲害,我就能自給自足。
事實上,比起超市里貴的要死的所謂“無公害蔬菜”,一平米的陽臺顯然更讓人放心。在經歷了乳品安全、用油安全和飲水安全的種種考驗,在各大知名企業紛紛自毀長城,社會公信力降至冰點的時候,我們最終選擇最大限度回到農耕時代,通過這種最原始的方式來成為自己身體的把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