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能凈化人的靈魂,是人生的精神食糧,因此,尊重藝術、珍愛生命使人能夠心境平和,幸福安康。
我1956年出生在山東歷城南部山區,這里山清水秀,有名勝神通寺,我村里還有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都泉,村中原有唐代建的皇姑庵,內有龍虎塔,1972年遷入神通寺(四門塔)。家鄉的古文化是我喜歡藝術的啟蒙,我自幼喜歡繪畫,初中畢業后,1974年我十八歲來到濟南工藝美術學校(現山東工藝美院)上學,師承郭志光、楊耀教授;1976年畢業留校;1985年又去廣州暨南大學學習;1987年回校,從事攝影和繪畫教學至今。上學期間,郭志光老師讓我們臨摹傳統,又帶我們去牡丹之鄉——菏澤寫生,對植物生長規律和構圖形式認真學習研究,并進行示范,為我后來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楊耀老師讓我們臨摹傳統之后又帶我們去泰山寫生,對山石、樹木、流水、煙云進行細致的分析,觀察自然,進行提煉、概括、藝術處理,為我后來的專業學習奠定了基礎。在廣州暨南大學學習期間,我去了桂林、海南,飽覽了南國風情,后來又去了華山、黃山、武夷山、太行山、玉龍雪山、長白山、西雙版納等地,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在繪畫題材上,我喜歡大自然中的花卉、飛禽走獸、青山綠水,因為它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在創作的過程中以飽滿的熱情去表現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用心體會“青山綠水是父母,花鳥魚蟲是朋友”的含義,追求天人合一的創作境界。在傳統學習上,我喜歡敦煌、永樂宮壁畫、民間年畫、唐卡藝術,因為它有著樸實無華的美感,對名家藍英、任伯年、林風眠、劉繼卣的繪畫風格特別喜愛,對中國水墨和西畫的色彩及攝影的光線語言有機的結合,探索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繪畫形式語言,從生活中提煉,用心靈去表現,不與某個畫家雷同。傳承是責任,創新發展更是責任,多年來,我通過觀察生活、臨摹寫生、創作,得出結論,要想創作出好的作品,好的畫風,必須要真情投入,以情動人,對中國畫的理解要從如何震撼人的心靈去思考,作品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打動人,這需要修煉自己,對大自然有一份炙熱的愛,對中國儒釋道文化要有深刻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這樣,作品才能顯現生機和神采。回顧歷史上的繪畫經典,無不是作者心血的閃爍,因此,尊重藝術,珍愛生命,是一個藝術工作者應該遵循的原則,我把這種理念也運用到教學之中,使學生通過學習藝術,理解人生的目標,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我還認為,每一個從事藝術的人,都應該為人類文明盡一份責任,為人類和平幸福而努力,實現天人合一的偉大理想,使人類與自然萬物永遠和平相處,共同生存在這個美好的星球,這是我內心的美好理想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