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京城酷暑難耐。在滿是鋼筋水泥的壁壘間穿梭忙碌,在蒸騰間真渴望能對自己好一點,找個愜意之處避避暑熱。于是與友人相商一同去旅游,不約而同生出了去看大草原的念想,于是決定去呼倫貝爾。電話打給了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太好了!來呼倫貝爾吧,現在正是草原最美的季節,我陪你們一起看草原!哈哈。”電話那頭熱情的聲音還縈繞于耳際,而我的心卻早已飛向了草原。
清晨出發,飛機歷經一個多小時的飛行,就盤旋于海拉爾機場的上空。透過舷窗向外望去,真可謂是藍藍的天上白云飄,地面上仿佛鋪就了一層綠色的絨毯,迂回彎曲的河流在陽光的映射下閃爍著一道道亮光,還有那一潭潭積蓄起來的湖水仿若玉盤般裝點著草原。飛機緩緩的著陸于海拉爾的東山機場,走出機艙看到不遠處候機樓上佇立著四個紅色的大字——呼倫貝爾。不由得心生感嘆,啊!美麗的草原,我們來了!
海拉爾印象
呼倫貝爾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作為世界的四大草原之一,這里的草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這里有水草豐美的草原,松濤激蕩的大興安嶺林海,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與此同時這里也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至今依然延續著燦爛的草原文化。而海拉爾作為呼倫貝爾市府所在地,其名來源于穿過市區的海拉爾河。
當我們乘坐的汽車駛離機場的時候,迎面就看到了佇立在機場出口處的一座高高塑像,塑像是兩位女性,她們就是被蒙古民族稱之為“長生天的驕子”成吉思汗的妻子弘吉刺部的孛兒帖旭真和孛兒帖的母親速壇。還有設置在市區中央的成吉思汗廣場,以及道路兩旁展示蒙古民族歷史的雕像,圖騰柱等等,這些無不在告訴著人們,海拉爾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和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望著眼前的場景,在這充滿蒙古風情的街道上穿行,內心就會油然生出對這個馬背上的民族那段輝煌歷史的深深崇敬。
天上的草原
當天下午我們就從海拉爾乘車趕往有天下第一曲水之稱的莫日格勒河。莫日格勒河在陳巴爾虎旗境內,河水為山泉匯聚而形成。它綿延數百里常年不竭,最后匯流于額爾古納河。
我們乘坐的汽車行駛了幾十公里后,便從寬闊的柏油公路上拐下,緩緩駛入了路旁松軟的草地。司機對我們說,莫日格勒河就在草原的深處,那里是草原最美的地方之。于是車沿著牧人放牧行走時在草地上留下的車轍印痕,一路顛簸著向草原深處駛去。
行駛了十多公里后轉過一個山腳,眼前立時出現了
片開闊地帶,車剛停下,我們就迫不及待的從車里鉆了出來,站直身便急切的放眼四望。只見漫山遍野的片蔥蘢,迎面涌來了白色的羊群,竟有好幾百只。它們在個騎著棕色馬,手中揮舞著套馬桿的牧人的驅趕下,熙熙壤攘的從我們面前一轟而過,向不遠處的山坳里走去。不遠處一匹匹棕色的馬,聚落成一片,在悠閑的吃草戲耍。還有成群的由黑白或花白毛色組成的牛群,散落在寬闊無垠的草原之上。神奇的莫日格勒河那清澈的河水在陽光映射下泛著粼粼波光,在我們的面前彎曲成一個巨大的圓環狀,爾后又盤繞迂回,千回百轉的逶迤而去……
“去山頂上看,更美!”司機的一句話將我們從眼前的張望中喚回。于是汽車啟動起來,加大油門,向附近的一個山坡駛去,車后的草地上留下了兩條清晰的車轍印痕。
“太美了!”站在山頂上,同行的友人被眼前的美景所感染,竟情不自禁的張開雙臂,以擁抱草原的姿態大聲的喊出來。或許此時我們只能用“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來形容眼前這絕美的景色。
登高望遠,莫日格勒河的美盡收眼底。自天邊潺潺流淌下來的河水清澈晶瑩,仿佛她此刻就在心間緩緩流淌,一時間一種溫婉便在心底蔓延開采。這天地間悠悠的流水,在藍天白云之下,在碧草芳菲之間,在成群的牛羊和駿馬游走的映襯之下,顯得格外美麗。望著遠處依稀可見的白色蒙古包以及那裊裊升起的炊煙,讓心越發感到恬靜安然。莫日格勒河就如同一條靈動的血脈,歡暢的流淌,為草原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她來自天的盡頭,在茫茫碧野中蜿蜒纏綿西行,最終隱沒于草原的更深處。這一幅絕美的草原畫卷,它帶給人們心靈的震撼無以言表,在這一刻你不得不說,這是長生天賜予這片土地的豐饒秀美,它就是天上的草原!
行走在草原之上
“美麗的風景盡在旅途中”,用這句話來形容草原之行很是貼切。離開了海拉爾,乘車行走草原,一路上你會感受到驚喜連連,絕對是不虛此行。因為,這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美是無處不在的!
實實在在的說,七月,正是呼倫貝爾最美的季節。它的美,不僅有著碧綠的草原,還有著一片片波瀾起伏、金黃耀眼的油菜花兒地。我雖然追逐過鶩源春天的油菜花盛開,也領略過青海門源的油菜花壯美,可是真切的看到呼倫貝爾草原這七月間盛放的油菜花時,還是被震撼了。
呼倫貝爾的油菜花是以漫山遍野,鋪天蓋地,片片相連,金光燦燦的景象映入你的眼簾的。她的美就如同北方民族的性情一般,充滿了大氣、壯闊與豪爽。行進途中常會情不自禁的要司機停下車,拿起相機留住這眼前美景。也會忘我的跑進油菜花中去嗅嗅花香,甚至會動情的匍匐在花海之中,讓自己的心靈沉醉于這爛漫而迷幻的色彩里。當然,也不會忽略那些在油菜花旁養蜂的蜂農們,因為可以從他們那里買來剛剛從蜂箱里采到的蜂蜜和蜂王漿。這里的蜂蜜純天然,無污染,而且會以很合適的價格買到,或許這也是旅途中的一份意外收獲和欣喜。
沿著公路北行,車漸漸的進入丘陵和半山地地帶。這也是呼倫貝爾的另外一種美,因為在公路旁,你會見到那些成片的白樺林仿若少女般嫻靜而近乎羞澀的佇立在道路兩旁。
遠遠的單去,秀美的白樺樹,干凈安然,在湛藍的天幕下舒展著柔柔的枝丫。潔白的樹干上,錯落有致的黑斑,就像點綴于秀女臉上的顆顆美人痣,顯現出得當與妥帖,極具美感。漫步林中,一縷陽光從高聳的林間透了下來,地上厚厚的殘枝落葉上長滿了苔蘚。停下來深深呼吸一下這林間清透潤心的空氣,不由自主的沉吟道:這一片白樺林靜靜站立在額爾古納河畔,這一片白樺林默默的守望著大興安嶺,這里就是我夢中那片最純凈的土地,這里鮮活著一群天使般圣潔的精靈……
告別白樺林,車就駛入了大興安嶺腹地的根河市。根河市是大興安嶺西北麓森林中的一座小城,小城不大,也少有高大建筑。穿行于城區,給人以清爽安寧的感覺。穿過這個因河而得名的城市,我們繼續向大興安嶺的深處走去,探訪那神秘的原始森林。
乘坐的車不能再往前開了。于是下了車,沿著一條山路走進樹木林立的原始森林,暢快的呼吸著樹木和各種花草泛出的清香,漫步于林海,舒心親近著大自然。山腳下的那條不知名的河流依山盤繞,而那河水竟然是靜靜的,好像就不曾流動。如一面碩大的鏡子將參天的翠綠,湛藍的天空和浮動的白云歸攏到一起,倒映于河水中。渾然天成,簡直就是一幅極美的油畫展現于眼前。
身體搖晃著跨過一座鐵索橋,一列“森林小火車”靜靜的停靠在半山坡上小站前的鐵軌上。站在大山深處的這個小小車站的站臺上,手撫因斑駁而顯現滄桑的機車,望著兩道窄窄的鐵軌蜿蜒的伸向密林深處,想象著這列火車在那些逝去的歲月里曾經的過往:當車廂里坐滿了伐木工人后,它一聲鳴笛,徐徐駛動,開往大山深處。爾后,一聲鳴笛,它又會載滿整齊的原木昂揚駛采。那一刻我仿佛聽到耳邊回響起伐木工人那響亮的呼喊——順山倒了哦!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大山的深處,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至今仍然居住著一支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采的,靠打猖和放養馴鹿為生活的神秘部落——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藏于林海雪原之中,在零下40多度的極端條件下生存,堅守著最原始的狩獵方式,他們被稱為中國最后的“狩獵部落”。他們與馴鹿為伴,今時今日這個部落僅剩二百余人,一干多頭馴鹿。因為他們也是亞洲至今唯一馴養馴鹿的民族,因此也被稱為“使鹿部落”。當我帶著探尋的目光走入這個被稱為原始部落的敖魯古雅鄉,躬身鉆進用樺樹皮圍成的圓錐型的房屋——“撮羅子”,嗅著在火塘之上已經煮沸的奶茶泛出的清香,真的是對鄂溫克人充滿敬意。他們說,他們還是喜歡住在這樣的傳統屋子里,因為夜晚在“撮羅子”里能夠看到星星和月亮,與大自然同棲共眠。
走出“撮羅子”,迎面跑來溫順的馴鹿,他們喜歡與人親近。靠近它伸手撫摸滑順的皮毛,內心里為這個令人崇敬的“使鹿民族”祈福著:愿他們的未來更加美好!鄂溫克人的歷史是行走在游獵生活中,文化是書寫在馴鹿皮上的。不知道鄂溫克人幸運地擁有了興安嶺,還是興安嶺幸運的擁有了鄂溫克人,畢竟,是鄂溫克人,馴鹿和興安嶺共同完美和見證了北中國的一段歷史。
難忘恩和
在領略了額爾古納的風情,游覽了被稱為“亞洲第一濕地”的額爾古納濕地之后,我們一路風塵來到了恩和。
恩和是呼倫貝爾草原上的一個邊境小鎮,是中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它地處額爾古納市西北部,西部與俄羅斯隔額爾古納河相望,邊境線長約75公里。據說恩和鄉有總人口2400人,其中俄羅斯族占80%。這些具有俄羅斯血統的村民,都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遷徙和流落于此,定居下來。
漫步于小鎮,你可以看到鎮上的房屋都是具有俄羅斯風情的“木刻楞”,那是用原木交鍺疊建起來的房屋。門窗邊框也用彩色漆繪起來。透過用木柵欄圍起來的院墻,你可以看到那俄式風情無處不在,整潔的院落,漂亮的窗簾,在窗臺前整整齊齊擺放著的各種花卉。院落的深處還有放置雜物的儲物間,屋前的馬廄里毛色很亮的馬匹在安閑的吃草。在街上你可以看到遠處東正教的教堂金色的圓頂在陽光下閃爍出耀眼的光,也隨處可以聽到那些有著歐洲面孔的村民說著一口地道的中國東北話。此外列巴房(俄式面包房),鐵匠房等等,無一不顯示出這里是獨具魅力的風情小鎮。踱步于小鎮之外,放眼是一片翠綠,一條很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鎮緩緩流淌。不遠處的白樺林,大片油菜花以及遠處環抱過來的山。散落的羊群,閑在的馬,臥于草甸上的牛……。這里沒有喧囂,沒有嘈雜,一切的一切都安寧舒緩,愜意溫馨,真如世外桃源般讓人流連。
遠在海拉爾工作的朋友們特地趕到恩和與我們相聚,十個人圍坐在一張大桌前。一杯清香的奶茶,沁人心脾。盡情的品嘗著鮮嫩的手抓肉、鹿肉,俄羅斯紅腸以及草原特有的野韭菜等等。標有65度字樣的蒙古烈酒被瓶瓶打開,依蒙古的風俗那是“下馬三杯酒”,不喝也得喝。不容推辭,忐忑著一飲而盡。杯盞交錯間一陣陣暢快淋漓的笑聲洋溢在屋內。其間我所敬重的那位蒙古族大哥蘇日勒,以他很具磁性的聲音即席朗誦了他的詩作《追尋》,達斡爾族的鄂女士一曲《呼倫貝爾大草原》更是帶動起在座的每一個人熱情的參與。此時不分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漢族;也不在乎自己是北京人、東北人還是呼倫貝爾人。每個人都被真摯和熱烈的情感所感染,盡情的唱著,跳著。此刻這間俄羅斯風情的小屋里,已經成為多民族共同歡樂的海洋,忘我間真的就想醉倒于這濃郁的蒙古風情之中。
五日的行程已結束,回程的航班就要起飛了,我依靠在舷窗,眷戀的望著機場候機樓上“呼倫貝爾”四個清晰的大字,耳邊又一次回響起那首深情歌:“我的心愛在天邊,天邊有一片遼闊的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我的喜愛我的思戀……”
心中泛起依依不舍。別了,美麗的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