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總布胡同3號,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垂花門廊,方磚鋪地,院子里種著石榴樹、槐樹,還有海棠花和馬纓花。這里是建筑大師梁思成、林徽因于1931年至1937年間曾居住過的院落,哲學教授金岳霖住在后院。金岳霖的后院沒有什么樹,他只種了一棵姚黃,栽在一個特制的大木盒里,仲春時節,姚黃花開,如火如荼。每個周六的下午,是他們和朋友們聚會的時間,有時在金家,有時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家里。常來這里的客人有北大教授作家沈從文、詩人徐志摩、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社會研究所所長陶孟和等。”這是《林徽因傳》中對當年北總布胡同3號的描寫。
這是一個優秀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學貫中西,視野開闊,抱負遠大,言語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激發了他們創作的靈感和學術研究的激情。他們創作的詩歌、小說,讓當時的文壇宛如吹過一陣清新的風。在此期間,梁思成參加了影響深遠的中國營造學社;梁林夫婦發現了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橋河北趙州橋,和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筑山西應縣遼代佛宮寺木塔和中國現存最偉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臺山的佛光寺等等。在這里,林徽因接到徐志摩飛機失事的噩耗,悲痛不已。該院落曾是一代文化人記憶中名人薈萃的“太太會客廳”。
但是在2012年的初始,它卻變成了一片瓦礫,取代它的將是一個別的建筑,也許很新,也許更漂亮,但它再也不是北總部胡同3號了。那些曾經一個人在讀著自己的詩,一群人在聽的記憶也隨著建筑的消逝而消逝了。那些從此處飛出的信函,帶著歷史的痕跡,像走失的鴿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還有那些愛情,那些在情感中體現的人格,那些歡聲笑語,再也找不到它們的棲息地。多少故事像丟了靈魂的身體,再也不能鮮活……
一個城的魅力,應該是曾經在這座城里居住的人們的魅力累積。人們創作的歌、畫,還有詩;人們產生的思想和言論;人們彼此產生的偉大友誼和愛情……這是城的記憶,城的標簽,城的魂。
我曾去過德國的波恩,那是一個不大的小城,現在留存在我記憶中的是拜謁貝多芬的故居。來這里的游客,大部分都是慕“貝多芬故居”之名而來的。那是一個古老的、大約3層的房子,貝多芬早年的家已變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貝多芬博物館。據介紹當年要拆除這所房子的時候,12個熱心的波恩市民湊錢買下了它,并成立了“貝多芬故居協會”,直到今天仍然由這個組織管理。該協會收藏了160多件大大小小的珍品,其數目居世界榜首。在這間屋子里邊走邊聽著地板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喜愛音樂的人們仿佛感受到了貝多芬那因壓抑而爆發的激情。
還有馬克思的故居,它位于德國古城特里爾市布呂肯街10號,是一座灰白色的3層樓房。淡黃的粉墻、棕色的門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當時德國萊茵地區的典型建筑。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律師租用了這所房子,同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在這里。當年,樓上是馬克思一家的起居室,樓下是律師事務所。馬克思一家雖然只在這里住了一年半時間,但也被古城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這些是對我去過的那兩個古城的美好記憶,貝多芬的音樂和馬克思的思想讓他們蒙上了奇異的光彩,也是吸引我去到那里的原因。其實,我想那些拆除故居的人并不是不懂這些,只是貪欲太強烈,才造成如此愚昧的行為。他們毀壞的不僅僅是故居,而是這個城市的記憶,這個城市的故事和這個城市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