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大地上,青山的懷抱中,藏著一個喧鬧而又安靜的小鎮。說它喧鬧,是因為這里房地產業的蓬勃氣勢、旅游業的方興未艾,諸多港人港商僑居于此,賦予了它“小香港”的美譽。說它安靜,則是為它心臟深處的幽勝之地——觀音山。
如果說古老的麗江小城因玉龍雪山而顯多情,那么靈動的樟木頭則因觀音山而顯神秘。工作幾年來,煩雜之事如絲弦千絲萬縷卻又無端,繁忙的都市生活讓心靈蒙塵,心靈之花黯然頹落,觀音山是讓我洗去凡塵,心花重現的幽處。
“每一株草都有開花的權利”,細看觀音山,漫野的蔥綠,你會有綠肥紅瘦之感,卻又難忘那萬綠叢中的零星小花,仿若這繁鬧的城市,現代化的集中之地,卻也能尋得一個如樟木頭這般嫻靜如處子的小鎮,也能訪得一座如觀音山一般幽靜的去處。若能定居于此,我想,應該能徹悟陶潛先生“歸去來兮”的呼喊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真意。
古代賢士常致力于“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于萬籟寂靜中尋找真我的真性情的存在。其實,現代人也不乏這種對詩意生存的追求,因為這是人性中永不泯滅的一面,也是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一面。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屬于自己的哲理與詩情,只是大腦忙于指令那匆忙的腳步,便無暇去指引心的真實所向罷了。那么,讓我們嘗試著放慢腳步,信步于觀音山吧!你定能找到一個“不二法門”,讓心靈深處的哲理、詩情這對雙生花綻放異彩,通往“天人合一”。
且看,從山下往上,是綿長延伸的山路,斗折蛇行,蜿蜒而上至山頂,遙遠地仿佛沒有盡頭,又好似直接云天。順勢而上的,還有那大片大片的綠,野花點綴其間,紅的、白的、黃的、紫的……各色有之。若湊近看,興許可發現幾株向日葵,它們朝著太陽的方向,似乎在向太陽遙相對話,抑或在傾訴著什么。這不,有小孩發現了向日葵,歡快地與它交談著,要它幫忙向太陽公公問好。微風輕拂,向日葵搖曳著身姿,看這樣子許是應承下來了。接著,孩子快樂地向它再見,頃刻,我仿佛看見了有金色燦爛的光在花間閃爍。
且聽,有風過耳,樹聲簌簌,佛音縈繞,恰似碧天白云深處傳來的天籟,剎那間,連日來的疲憊被它拂去,心門悄然打開,讓這天籟緩緩流進你干涸的心田,你是否聽到這流水的潺潺聲呢?再聽,拈花一笑的觀音雕像前,一對情侶在小聲地許著心愿;飛檐的鼓樓下,一個年輕男人滿眼笑意地連敲了十下鼓,向上天傳達飛黃騰達的愿景;觀音殿內,世間男女在認真地求簽、問簽,祈求菩薩的護佑。人間的愛恨情愁,上天都在真切的感應著吧。
且品,那山間的一泓清泉,捧一掬入口,清爽甘醇直入心間,不止解渴而已,爬山之乏也瞬間消逝。如果說山猶如圣哲,沉穩敦厚,那這山間的甘泉,則如豆蔻女子,靈動、聰慧,有著清澈的眸子。那甘醇刺激著你的味蕾,融入了你的血脈,消融在你的精魂里。你不得不贊嘆:此泉只應天上有!如果你想品一品齋堂的齋菜,也絕不會失望。觀音山獨有的竹筍是必然要品嘗的,絲滑般入口,細嫩非常,還沒來得及回味,便已下了肚,大有八戒吞吃“人參果”的無奈感受,所幸這菜是還可以再品的,可那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的“人參果”卻是稀罕之物了。山間野蔌嘗過不少,觀音山的筍確是無處可比及的。傳說這觀音山竹林的竹筍還是有來頭的,是由曹國舅的法器——玉版變成的竹筍。偷偷思量,“人參果”可成佛成仙,常吃這筍,是否也能得上天眷顧,延年益壽呢?其實,不用吃這筍了,只需常來觀音山看看、坐坐,這原始林木的空氣中氤氳著的“負離子”是足以令你修身養性了。
靜坐觀音山上,佇立感恩湖邊,我靜靜等待花開的聲音。哦,聽,你我的內心,都有花開的聲音。
(堯鑫,女,中學教師,畢業于江西師范大學,中國農民藝術家協會會員。作品獲國家級、省級、市鎮級各類獎項十余次。2010年8月結業于中國戲劇家協會編、導、演創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