蕊珠洞位于玉壺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北麓,為石灰溶巖天然石洞。洞內石灰溶巖形成的景物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天高云淡,秋高氣爽。玉壺山上,游人如織。
明末年間的一個中秋佳節,蕊珠洞前,更是黑壓壓的人頭,熱鬧非凡,出出進進的游人還真不少。進洞的人手中均拿著松明脂、竹片扎成的照明火把,出洞的人一個個喜形于色,連聲贊嘆:“不虛此游!”
游過這洞的人親眼目睹了它的雄偉神奇,異彩紛呈。洞門巨巖高懸,從上攀援而下,廣如大廈,壁間五色如繪。朝內走去有天然石階可登數層樓。各樓層層相連,均有耳洞,風姿各異。洞內流水叮咚,石筍林立,梯田層疊,形狀各不相同。圓者如鼓、銳者如斧,瑩然者如鏡,鏗然者如鐘、如磬。還有栩栩如生的石虎、石獅、石象、石馬、石龍、石巨人,不一而足。再往前,有石室十分雅致,石桌、石椅、石床、石幾皆排列于室內。形象逼真,鬼斧神工,造化無窮。游人在牽著為防迷路從洞口處拉進來的長繩小心翼翼地前行,沿途游覽,賞心悅目,開心極了。
進入洞內深處時,突然有人驚呼出聲,扔了火把,踉踉蹌蹌地往回走,驚恐萬狀,嘴里連聲嚷著:“有鬼!有鬼!”頓時,嚇得剛進洞的人也紛紛后退,互相打探,究竟發生什么事了?
等到最后出洞的人解釋后,眾游客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洞內深處,有一幅巨大骷髏的壁影,長逾丈余,眼睛鼻子俱成了窟窿,呲牙咧嘴,手足欲動,恐怖萬狀,令人毛骨悚然。所以大凡游人至此,總是嚇得扔了火把往回逃。
眾人聽罷,搖頭吐舌,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一位肩背行囊的外地年輕游客挺身而出,大聲說道:“骷髏有何可怕,就是萬歲爺百年之后不也就這個樣子?何況我等平民百姓。人生易老,每個人都有一天會變成這個樣子,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說罷,竟獨自一人舉著火把闖進洞內去了。眾游客驚得直吐舌頭,面面相覷。直至日落黃昏,游人陸續散去,依然不見這年輕人從這洞內出來,有人便替他擔心。
誰也想不到,這年輕人竟會是來自蘇州著名吳門派代表畫家文征明的次子文嘉,字休承,號文水。精于鑒古,臨古之功亦深,畫風傳乃父之衣缽。文嘉的這次出游,一為領略名山大川的風光,陶冶心情;二為沿途寫生,增長見識,開創新的畫風。這次慕名來到蕊珠洞,不僅為洞內的奇異景觀所傾倒,更為洞內這幅骷髏壁影所觸動。他舉著竹片火把,佇立在這骷髏壁影前許久、許久,竟然浮想聯翩,幻影重重。想到了人生短暫,歲月無情,而事業的無窮無盡,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驟然襲上心頭。覺得自己的有生之日還不足以能完成自己制定的奮斗目標,難遂青云壯志,還真想向上天再借五百年。然而,這一切都不可能的!火把快要燃盡了,他這才趕快解開行囊,取出畫筆宣紙,迅速描下了這幅骷髏壁影,然后才朝洞口小心翼翼地摸出去。出了洞口時,才發現滿天繁星,夜幕降臨,游人四散。于是,他便匆匆邁開腳步,朝山下的旅店走去。
回到蘇州后,文嘉面對自己描下的這幅骷髏壁影,依然心潮澎湃,感嘆不已。人的一生這般有限,而不少人尚在花天酒地中,無聊地打發日子,消磨青春,等到白發臨頭時后悔也就晚了!
想到此間,文嘉不由拍案而起,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當為世人敲響警鐘,吐出肺腑之言。就這樣,一首警世駭俗,勸人珍惜光陰的《今日歌》出自文嘉之手,流傳于世——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日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歌》,努力請自今日始!
故事本該就此打住了,但想不到清初學者錢鶴灘讀了這《今日歌》之后,認為言猶未盡,便也寫了一首《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今日歌》和《明日歌》以通俗流暢的語言,明白如話的詩句,直抒胸襟,慷慨高歌,勉勵人們要珍惜時間,切勿虛度年華,荒廢光陰。從而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和共鳴。于是又有無名氏寫了《昨日歌》: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少!昨日過去了,今日徒煩惱。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覺今日又過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業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這“三日”歌問世后,在民間廣為流傳。后人為之總結歸納:一不可今日悔昨日,二不要今日待明日,三應成事立業在今日。
真乃警世恒言也!
題 圖:李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