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成都女人的記憶里,都各自有著趕集的美好記憶,或是與小伙伴同行,或是跟父母結伴,這些記憶是如此美好而強大,即使淘寶網也無法代替。
趕的不是集,是為了玩兒
趕集地點:文家場蘇坡橋周邊區縣
受訪人:吳燕子60后,自由攝影師,收藏愛好者
黃田壩的132廠,也就是今天的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吳燕子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在廠區度過。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132廠就已經極具規模,居民多,居住配套設施亦相當齊全,菜市場自有,但精打細算的主婦們都知道,要想買新鮮便宜以及種類更為齊全的蔬菜,或者要想買對于那個年代比較奢侈的活雞、活鴨、活魚來打一盤牙祭,最好的選擇是去趕集。
廠里的主婦們會走上半個多小時去文家場趕集。132廠原本就是在三環之外,再往西邊走就是溫江了,而在溫江和132廠之間,就是文家場。那年頭,很多溫江鄉下人把農產品背到文家場,賣掉蔬菜和雞鴨之后,把當日賺來的錢換成簡單農具或者肥皂、草紙等日用品。主婦們挑好自己要買的貨,大包小包地拎了就回132廠,一共不過花費一兩個小時。
對于當時10歲左右的吳燕子來說,更好玩的不是和媽媽去文家場為買菜而趕集,而是和一幫年紀相當的小伙伴們相互邀約著走上1個多小時,去蘇坡橋集市。就集市規模來說,蘇坡橋比文家場略大,旁邊還有殺豬場、小人書攤、面館、包子鋪、照相館,對于孩子們來說,好吃的好玩的琳瑯滿目。去之前,媽媽交給吳燕子幾毛錢和一口洗得干干凈凈的空銻鍋。走到蘇坡橋之后,吳燕子會直沖殺豬場,花上兩毛錢買上一大銻鍋豬血,小心地用繩子栓住鍋把,隨身拎著,完成家里交給她的趕集任務,剩下的時光可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了。可以花上幾分錢去小人書書攤上看上幾本連環畫,也可以上面館闊氣地叫上一碗面吃,娃娃們紛紛認為集市上面館的面味道就是比家里媽媽煮的好吃。還可以和要好的同學一起去照相館合個影,對于那時候的吳燕子們來說,照相可是一件鄭而重之的事,若不是周末打扮得整整齊齊來趕集,哪里有機會去照一盤?
現在的吳燕子因為喜歡收藏,更多是去趕文物集市,偶爾也會特意開車去周邊小鎮趕集,挑幾個農家手工制作的小簸箕、小板凳,順手買上一點新鮮時令的蔬菜,那可是“又水靈又便宜”。
幸好帶著相機趕過集
趕集地點:郫縣紅光鎮溫江白頭鎮、眉山青神等
周邊區縣小鎮
受訪人:何軍60后,四川省女攝影家協會主席
何軍是一個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也懂得享受生活帶給她的點滴滋味的人。她喜歡趕集,喜歡親手挑選土雞、小黃姜的過程,也喜歡用鏡頭記錄集市風貌。
何軍現居地靠近華陽,當地有便利的菜市場,但她更喜歡特意開車去周邊的區縣小鎮趕場,一是因為喜歡親手選擇最好的食材,二是喜歡深入到市井百姓中間,和他們交談,積累閱歷和拍攝的素材。
何軍最常開車去的是溫江白頭鎮。白頭每個月逢3、6、9都在“趕場”,規模很大,除了雞鴨魚肉菜,還有牛市。但逢趕場日,何軍都會起一個大早,開車過去。那里所有的交易都在一個很寬大的空壩里進行。茶水攤在趕集的時候總是生意興旺,何軍常常會隨便挑一座位,花上一元錢,要上一碗老蔭茶,悠閑地觀察市井味十足的生活:買牛的人和賣牛的人大聲地用當地話加傳統的手上比劃進行侃價,賣茶的老婆婆好脾氣地咧開空癟的嘴……隨后何軍自己也殺入忙碌各自營生的人群,挑腳爪細長滿老繭的放養土雞;野生茼蒿、折耳根,不僅新鮮,而且清香撲鼻,迥然不同于大棚種植的同類;小黃姜,別看個頭小,不如那些人工發出來的胖大好看,但香味兒特別濃;干辣椒和干花椒選好,眼看著賣花椒的人用石撾舂成面,比機器打磨出來的香得多。
對于何軍來說,趕集所能帶給她的市井樂趣既是生活閱歷的積累,更是童年記憶和快樂的延續。何軍小時候家住鹽道街中學附近,旁邊就有很大的青石橋市場,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懂得跟父母學生活的經驗,10歲開始就會自己去菜市場買菜。那時候,何軍的父親每到領工資的那個周末,總會騎著自行車到郫縣的紅光鎮趕集,花幾元錢買回一只老母雞“改善伙食”,當蜂窩煤灶里飄出雞湯的香味兒時,簡直香得人睡不著覺。有時候爸爸也會在自行車后座上搭上女兒,帶她一起去,教她怎么選水果和蔬菜。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她很愿意將這些樂趣與周圍的朋友分享,常把女攝影家協會的朋友組織起來一起去趕集。今天在瀘州集市上買回不含任何添加劑的醬油,明天說不定就去了犀浦集市買回來真資格的農家土雞蛋,甚至在接受采訪的頭一天,她們還一起在青神的鎮子上吃了石磨手推豆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