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祖父活到89歲,他的弟弟活到99歲,我的兩個祖母分別活到85歲和93歲。如今我的父母都還健在,一個73歲,一個82歲。家族中為數不多早逝的幾個人,要么是在戰場上犧牲的,要么因工傷事故身亡。這或許有點言過其實了,但我無非就是想在預測自己壽命的時候提供些正面的信息。我想命運是眷顧我的,至于這個想法正確與否我并不關心。最讓我害怕的只是,死神在我身無分文、艱難度日若干年后才姍姍來遲。
然而在這一點上,別人跟我似乎有所不同。很顯然,很多人都渴望得到一些相關信息,得以計算出他們剩下的日子。這或許就是某些公司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吧!目前很多基因檢測公司如23andme、deCodeme、Navigenics都可以為你做快速掃描,并告知你患上肺癌或硬化癥等各種疾病的幾率。最近新出現的兩家公司號稱能夠通過檢測人們體內的染色體端粒分析人們的老化程度。
如果技術繼續向前發展,計算出一個人的壽命將跟計算出一盒牛奶的保質期一樣容易。到時我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仗著對未來的無知而游手好閑,因為我們已經知道自己的生命期限。這對有些人來說是種負擔,而對有些人來說是件好事,因為他們終于有了好好規劃未來的機會。然而,無論你認為預測生命期限這件事到底是可怕還是刺激,都先得考慮一個問題:這事兒可行嗎?還有,這些新型檢測果真能改變人的一生嗎?畢竟,我們很久以前就可以檢測出高膽固醇或高血壓等病癥了。盡管對衰老的進一步研究會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但是一個人確切的死亡日期依然是不可預知的。
進行科學性預言的無畏新時代開始于幾年前基因檢測的出現。此檢測承諾找出導致一個人死亡的遺傳因素,以提高人們的警惕。檢測的步驟簡單易行,你只需在網上郵購一套器具,坐在自家的沙發上用棉花棒擦拭臉頰取得DNA樣本,然后將樣本寄回公司即可。幾周后你就會收到一封附有檢測結果的電子郵件。
為了體驗科學的發展,我決定嘗試一把。
決定權在你
很快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檢測結果非常寬泛,模棱兩可,如此便很容易與你的固有觀念相吻合。比如說,科學研究告訴你,每天喝一小杯咖啡,心臟病發病率就高達60%;雖然聽起來有點恐怖,但是咖啡誘發心臟病的幾率還是很低的;但幾率再低,心臟病只要發作,也有讓人一命嗚呼的可能。但是,如果你檢測項目足夠多的話,又會發現有些因素會相互彌補。所以,最后得出的結論是,預測自己壽命長短的最好還是參考你的家族成員。
簡而言之,基因檢測只能表明一個人患某種致命疾病的幾率,而無法向那些想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的人們提供答案。
據蒂莫西?考菲爾德(Timothy Caulfield)說,跟我持相同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他是加拿大埃德蒙頓市阿爾伯塔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和律師,一直致力于研究人們對此類基因檢測的反應。他說:“面對這些風險信息,人們似乎并未有所改變。他們沒被嚇到,也沒開始加強身體鍛煉、改善飲食或者做更多的身體檢查。”他還說道,這個結果不足為奇,因為其他一些已有的預測信息,像體重、血壓和膽固醇水平都從未引起我們的重視。
事實上,對基因預警采取回避態度是明智的。荷蘭萊頓大學醫療中心的艾琳?斯萊格布姆(Eline Slagboom)和同事們發現,健康人群八、九十歲時體內的基因變種或者等位基因并未少于其他人群(等位基因會增加心臟病、癌癥和二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她說:“這些來自長壽家族的人們擁有的有害等位基因數也跟其他人群相同。”然而,不同之處在于,他們體內可能還攜帶有其他基因,將有害基因控制在了隱性水平。雖然目前為止這些基因還未得到確定,但是斯萊格布姆和同事們已經找到四個重要的基因組。他們認為,關鍵性基因決定了身體在新陳代謝和炎癥中通常的免疫機制。
我在23andme接受了該公司獨有的“長壽特征測試”(longevity trait)。很顯然,我并不擁有長壽特征,我活到95或100歲的幾率跟別人差不多。不過我對此持懷疑態度,因為測試以對為數不多的幾個被試和控制因素進行的兩項研究為基礎,被試的種族和性別也跟我存在出入。即使這個測試對一部分人群適用,但為什么就適用于我呢?而且這個公司還把我的其他特征搞錯了,比如眼睛的色彩和頭發的卷曲程度等,我憑什么要相信它呢?

你可以說我疑心太重,但對基因測試的支持者們來說,長壽并非限于遺傳這個事實是無可回避的。長壽跟很多環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相關,而環境因素的影響無法直接衡量。斯萊格布姆稱,一個人體內攜帶的個別基因最多只能表明,你有25%的長壽可能性。那么,新型染色體端粒測試更具解釋力嗎?
染色體端粒就像鞋帶兩端的塑料點,保護染色體不受磨損的同時將染色體鏈接起來。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復制一次,染色體端粒就變短一點。此過程在一個人還未出世時就已經開始了,到二十歲時染色體端粒差不多已經變短三分之一——這是美國加州門羅帕克的“端粒健康公司”(Telome Health)的總裁和首席科技官卡文?哈利(Calvin Harley)告訴我們的。隨著年齡增長,損耗仍在繼續,平均每十年減短9%。是不是有些人的染色體端粒變短的速度相對更快一點還不清楚,但是我們知道其長度跟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抽煙、酗酒、肥胖和壓力都會加快它們變短的速度。這不是個好消息,因為較短的染色體端粒往往意味著較短的壽命:美國猶他州里大學的理查德?考桑(Richard Cawthon)對60歲以上人群的染色體端粒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染色體端粒短于同齡人平均水平的人們死于心臟病和傳染病的幾率比高于同齡人平均水平的人分別高3.18倍和8.54倍。
這也說明了為什么那些關心自己死期的人們對染色體端粒的長度饒有興趣并且樂于跟同齡人進行比較。這正是西班牙馬德里“壽命公司”給大眾造成的印象,該公司兩年前推出500歐元一次的檢測業務。“端粒健康公司”也曾計劃推出染色體端粒檢測。2011年5月份,公司創始人之一伊利莎白?布萊克伯恩(Elizabeth Blackburn)(因發現促進染色體增長的酶——端粒酶而在2009年被授予諾貝爾獎)在接受《新科學家》采訪時稱,2011年年底檢測價位可降到200美元以下。然而半年后哈利則稱此項檢測目前只用于研究用途。他并未說明原因。
多長算不長
“壽命公司”和“端粒健康公司”的檢測指標各有千秋。首先,二者的檢測都以對白血球細胞的測量為基礎。就像哈利說的:“白血球是反映身體狀況的晴雨表。”兩個公司的檢測都會將你的染色體端粒長度跟同齡人的進行對照,雖然一開始對照組的規模很小。不同的是,“壽命公司”提供大量超短染色體端粒的信息。常規的生命研究會關注普通長度的染色體端粒測量,然而“壽命公司”的科學家們卻認為,人們應該多了解大量存在的超短染色體端粒,因為一旦端粒變短到一定程度,他們便無法從染色體上分離。“壽命公司”創始人、西班牙馬德里國立腫瘤中心負責人瑪利亞?布拉斯科(Maria Blasco)稱,端粒變得極其短時,會導致細胞壞死,引發衰老直至死亡。不過她承認我們沒弄明白的地方還很多。她說:“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同研究染色體端粒長度的真正含義。”
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的卡羅爾?格雷德(Carol Greider)曾與布萊克伯恩共同摘得諾貝爾獎。她指出人們對測量染色體端粒的最高技術還未達成一致。事實上,她在老鼠身上所作的試驗表明染色體端粒的長度跟壽命沒有關系。她認為人們對染色體端粒長度如何影響健康和壽命幾乎一無所知。“端粒有長有短”,在任何年齡段都有所不同。她表示,如果你的染色體端粒長度低于第一個百分位數,那么很顯然你有患老年疾病的風險——不過如今科學界的研究成果也就止步于此了。最后格雷德得出以下結論:為普通大眾進行染色體端粒檢測的時機尚未成熟。
那么如何看待基因檢測可以準確預知生命期限這件事呢?用哈利的話講就是“胡說八道”。我聽說過端粒檢測預測壽命的一個大致范圍,比如70到75歲,準確率高達95%。然而哈利堅持認為端粒檢測只能視作全面的健康指標的指示燈。他僅僅將它看為一種“染色體檢測”。
考菲爾德說:“如果真的能準確地算出一個人的壽命是70年還是90年,我想情況就會有所改觀了。”人們可能會修改退休年齡,改變消費方式,制定旅行計劃,更加熱愛生活。保險公司和廣大雇主可能也會以此信息為參考做出相應的決定。

不過,如果你發現你的染色體端粒比同齡人短的話,那最好試著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當然,我依然認為這個測試不適用于我,因為我早已懂得了多吃綠色食品和加強體育鍛煉的好處,以及不受某些自夸產業的影響。這些都是從祖父母那兒學來的。
what can make you live longer如何活得更久
做女人
女人的平均壽命比男人長五年。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湯姆·柯克伍德(Tom Kirkwood)猜想原因在于女人的身體機制更利于自我修復。
生在秋天
秋天或初冬出生的人比春末出生的人壽命更為長久。移民澳大利亞的英國人有著和奧地利人相似的壽命,但與澳大利亞本土人差別很大。這表明人們成長發育早期的環境會對壽命產生一定的影響。
獲奧斯卡獎
光提名還不夠,要真正拿獎才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唐納德·雷德梅爾(Donald Redelmeier)對所有獲得奧斯卡提名的男女演員進行對比調查,發現奧斯卡得主平均多活3.9年。
個兒高
英國一研究小組對490具骨骼遺骸進行研究,測量出骨骼的長度并根據牙酸蝕情況計算死亡年齡,最后得出結論:個兒高的人活得更久。
尋找長生不老藥
十多年前,西班牙國立腫瘤中心的負責人瑪利亞·布拉斯科(Maria Blasco)發現了老鼠壽命延長40%的奧秘,即染色體端粒酶——一種促進染色體端粒增長的酶。
端粒酶在胚胎發育早期和胎兒時期非常重要,但就在嬰兒出生后不久,端粒酶便失去其原有的作用(生產精子或卵子的生殖細胞除外)。原因尚不清楚,但猜想認為這樣利于癌癥的預防:端粒酶不會引發癌癥,但一旦發生突變便會誘發腫瘤。
2007年1月幾個研究人員在對TA-65營養補充品做試驗的過程中激活了人類免疫細胞里的端粒酶,從此開啟了對端粒酶潛在的抗衰老性的持續研究。這種稱作TA-65的營養品提取自中國的黃芪,摻入其他成分后生產而成。“端粒健康公司”的老總卡文·哈利(Calvin Harley)也是攝入TA-65的試驗對象之一。
初期結果有好有壞。但攝入該營養補充品一年之后,被試們體內的普通長度的染色體端粒沒有增多,超短染色體端粒的比重還下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