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從嬰兒到老年,成長和發展是有順序、有規律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有的活動內容和成長規律。兒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能順利完成該階段的活動內容,可以豐富自己的認知和體驗,并使自己身心獲得更好的整合和發展,為健全的人格形成汲取營養,為個體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做父母的就是要保證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進行適合他們的活動內容,而不能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只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強加給孩子。
【求助】
王強是一個17歲的高冀男生,由媽媽帶他前來求助。咨詢開始,似乎王強還沒有做好面對自己問題的準備,所以由他的媽媽杜女士首先貸紹孩子的相關情況。
杜女士說,土強從小學劐初中,各方面一直都很優秀,成績也很好很穩定,雖然有時候考試會和我們說他很緊張,但經過我們開導后也就過去了。自打進入高三年后,我們發現他的考試成績不穩定,并且下滑嚴重,考試前幾天會焦慮、失眠,考試時會出現陣發性的大腦空白、困倦、手心出汗等緊張狀況。覺得孩子有焦慮癥、思維有問題。本來強的智商很高,應該是前七名的成績,結果現在是一百多名。馬上就要涉及報志愿的事情了,成績不穩定怎么報呢?這種情況讓家長很著急,我們反復溝通、開導都無濟于事,放此前來求助。
王強自己補充說,在考試的時候,除了媽媽說的那監外,自己有時思維集中不起來,無法控制的想些和考試無關的事情,比如總會不自覺的揣測哪個同學會答的好、哪個同學會答的不好,還會想以往考試好的情況,比如公布成績、開家長會、老師同學看自己的眼光等,這些想法讓自己很苦惱,影響考試的發揮。
看來,王強的焦慮程度還是很高的,那么,義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他的焦慮癥狀呢?
【追溯】
談到王強的成長經歷,媽媽說:“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在表揚中長大的,太優秀了!因為我和愛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所以相信自己的孩子也一定遺傳了我們的基因,對他也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幼兒時,識字、計數、背誦等方面就優于其他兒童,小學時,學習成績,直很好,我們給他報了一些課外班,他在美術,音樂等各方面都表現出了超常的能力,智商很高,校長、老師、同學都很喜歡他,學校活動也愿意找池參與,有些事情老師還要和他商量……”杜女士似乎覺得用言語還無法表達兒子的完美,配合著身體語言表達著她的感受,不時用欣賞和贊許的目光注視著王強。
咨詢師問王強,對母親剛才的說法有何感受時,他的回答卻有些和媽媽不同。
王強說,從小父對自己有太多的表揚和期望,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在心里就要求自己不能有任何缺點,逐漸的就給自己定位成了一個“高成就取向的人”,往各方面都應該是比別人好的
當問到他能否實現這樣的目標時,他沉思了一會說,其實,嚴格地說自己根本就沒有實現過這些所謂的目標,只是在不停的在拼命地奔跑,換來的是一次次的失落和自責。
咨詢師繼續啟發他,如果拋開其他的因素,自己客觀的對自己做個評估,會是什么樣子呢?
王強糍得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人,很多時候是爸爸、媽媽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自己的智商雖然不低,但也不是超常的那么高,憑自己的努力,合理的目標應該是年級排名30~50。智商高、比別人優秀、排名前十名等,這些都是父母和老師說的。
至此,王強焦慮背后的原因清晰的浮現出來了,從幼年開始,父每就對王強進行近乎夸大的表揚,此時,兒童可塑性非常強,球境對他們心理發展的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結果是:在他的內心認同了父母的看法,形成了脫離實際、追求完美的性格傾向,一次次的“表揚”,對王強來說變成了一次次的疊加的壓力,在無法實現的旅途中,王強的腳步變得越來越沉重、越來越遲疑了。合理的調整,使家長和學生對現實和目標之間形成理性的認知,是解決他們焦慮癥狀的主要方向。
【旁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成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他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直”。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具體到本案例,家長一再的、不切實際的表揚,就變成了一個個的長久的刺激,家長有時只記得“孩子都是夸大的”這句“名言”,殊不知,和孩子實際不符的表揚過多,就變成了孩子脫離實際的、難以,逾世的壓力和障礙,時間長了,形成一些心理問題也就在的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