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從事兒童心理治療的專家都會有這個發現——孩子不會去評價其他孩子,但他們之間會互相影響,然后盡可能地接納對方。讓我們從此刻開始,向孩子們學習,在游戲的世界里感受純凈和真實,真實地看待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
第二講 讓游戲進入家庭
如果問您一個問題:“您每天是以怎樣的方式和孩子在一起的?”您會如何回答?也許您會說:“這個問題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我只知道孩子每天都在我眼皮底下轉,我沒離開過孩子。”
沒有離開就等于真的在一起嗎?我們不妨一起來想像一個大多數中國家庭可能都有過的場景:傍晚時分,爸爸或媽媽把孩子從幼兒園里接出來,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嘮嘮叨叨的和爸爸媽媽說著幼兒園里的事,爸爸媽媽一邊隨聲附和著,一邊心里想著晚上吃點什么飯?可能想著想著就進到了超市,專心的挑選著食物,孩子被動的跟在父母身邊。
回到家后,父母扎起圍裙就進到了廚房忙碌起來,而孩子則可能回到自己的屋里玩玩具或者打開電視看動畫片。晚飯做好了,全家一起吃晚飯,父母聊聊最近工作上的事情或者社會上的新聞,可能還不時的給孩子喂上幾口飯,第一個不離開飯桌的多半是孩子,他們有的可能自己去畫畫,玩玩具,有的可能會纏著父母和他玩,這時,大多數的父母都會說:“別搗亂了,沒看我們正收拾屋子呢!你自己玩去!”
該到睡覺的時間了,父母會把孩子拉到洗手間,通洗漱之后,把孩子哄上床,也許應孩子之邀會給孩子講個故事,也許就會說:“快點睡,別玩了。”第二天早上,把熟睡的孩子從床上拽起來,又是一通洗漱之后,送到了幼兒園,日子就這樣周而復始著。
讀到這里,您現在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呢?我在咨詢一個大學生來訪者時,他曾這樣告訴我:“雖然爸爸媽詢一個大學生來訪者時,他曾這樣告訴我:“雖然爸爸媽媽從來沒有離開過我,每天給我做飯,照顧我生活,挺辛苦的。但我還是覺得很孤獨,他們這么忙心我存想什么,我是不是快樂,看他們這么忙碌,我都沒有機會和他們聊我的心情,所以,什么事我都憋著,很難受!生活中也交不到朋友。”
美國著名的兒童游戲治療大師GarryL-Landreth曾說過:“養育遠遠不只是一種生物學現象,孩子需要時間去和父母進行情感交流,家長則需要知道如何用一種促進的方式去回應。”而目前,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每個父母在工作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還要花時間來使自己的生活有序的進行下去,正是這些繁雜的事物從現實和情感上拉大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使得父母難以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最終讓孩子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因此,兒童心理學家們都在呼吁:請家長們每天至少抽出5~10分鐘的時間面對面的和孩子坐在一起。那這5~10分鐘,的時間里,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做些什么呢?專家推薦:玩游戲——親子游戲。
在20世紀上半葉,國外的心理專家就注意到,在家庭生活里引入親子游戲對家庭關系的和諧以及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例如,有一個親子游戲叫“煮面條”,玩法是:父母手拉手把孩子圍在中間,讓小孩子先當做一根硬硬的生面條,然后,父母嘴里說著:“煮呀煮呀,”孩子要隨著父母的話搖擺著身體,好像鍋里正在煮的面條一樣,然后,父母接著說:“面條煮呀煮,終于煮軟嘍!”這時孩子要全身癱軟的倒在父母的懷里。
就是這個看似簡單的游戲,在玩的過程中,會起到很多作用:首先,爸爸媽媽把孩子圍在中間,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受關注。同時,孩子在父母的指令下做動作,可以培養孩子的規則感。在“面條”從硬變軟的過程中,孩子還可以體會自己身體的變化。當孩子倒在父母懷里的一剎那,不僅釋放了情緒,還能感受到父母身體上傳遞出的溫暖。
如果父母交換著來當“面條”,讓孩子來發出指令,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掌控感和自信心。可見,親子游戲可以培養父母與孩子之間良好的關系,通過這種關系孩子可以發現自己是一個重要的人物,能看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受到關愛的,并能認識到自己在家中是不可替代的。親子游戲還能讓孩子表達情緒,使他們在游戲過程中釋放緊張和壓抑的感受。
這時,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愿意和孩子玩,可孩子有時卻不愿意和我們玩,這怎么辦呢?”的確,玩也是要有方法的。
在下一期里,我將告訴家長,怎樣的玩法對孩子才有幫助?家長孩如何在家里進行親子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