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資深畫廊的經營者到拍賣公司的專場顧問、國際拍賣行區域董事和專場主管,再重新回歸畫廊經營,從臺灣、香港、北京到上海,總是選在最關鍵時刻轉身。她就是被業內稱為“常青樹”,橫跨兩岸三地的藝術品經營家李亞俐。
從資深畫廊的經營者到拍賣公司的專場顧問、國際拍賣行區域董事和專場主管,再重新回歸畫廊經營,從臺灣、香港、北京到上海,總是選在最關鍵時刻轉身。她就是被業內稱為“常青樹”,橫跨兩岸三地的藝術品經營家李亞俐。
無論是人生閱歷,還是資歷與名利,她都達到了一個人生和事業升級的階段。用近30年的藝術品經營史,書寫了一段傳奇。
棄“舞”筑夢
出生于臺灣省臺北市的李亞俐,上個世紀70年代畢業于臺灣省立體育專科學校現代舞專業。當時的臺灣,美學并不是一個普遍的教育,更不能為舞者提供一個全面、開放的舞臺。這讓滿懷藝術激情的李亞俐,決心改行進入畫廊行業。
在對創辦于1975年,以推動現代和當代藝術為主要經營方針,開啟了臺灣畫廊現代化經營先河的龍門畫廊的眾多追夢者當中,李亞俐脫穎而出,僅兩年,便升為龍門畫廊主管。業界為此感到驚嘆。
在外界看來,李亞俐是個名副其實的天才,但她自己卻不這樣認為。身為畫廊主管的她,謙虛做人,不厭煩地從事新聞稿打字、監督作品裝裱、替客戶送畫等最基層的工作。用她的話來說,事業總是從一點一滴中做起的。就這樣,李亞俐很快熟悉畫廊的經營之道,將事業觸角伸向國際藝術市場的都會——紐約、芝加哥、倫敦、巴黎、東京等地,還和卓越的國際一級畫商們,建立持續互信的良好合作關系。同時,她也開始考慮是不是要接手一家畫廊,獨掌乾坤。
天隨人愿,機遇為時刻有準備的人所有。1980年李亞俐升任畫廊經理,兩年后便接手了龍門畫廊的經營權。當時,臺灣畫廊的經營者多為女性。在這些女性的背后往往有著實力了得的男士做支撐。但“孤軍奮戰”的李亞俐并沒有因此感到害怕,在科學的管理和誠信經營下,龍門畫廊在穩步中快速發展。
進入90年代,臺灣畫廊業引來繁榮之際,競爭也空前激烈。隱藏在女性同行的幕后男士們出馬登場了。商場如戰場,男老板們沒有因為李亞俐是女士而稍有謙讓。李亞俐更是巾幗不讓須眉,沉著穩重,主持著龍門畫廊的大局。扎扎實實、步步為營。先后成功在臺北創辦第一屆、第二屆國際藝術博覽會,并親自出任總策劃人。李亞俐的沉著與努力贏得了不少世界頂級畫廊的青睞,他們送來眾多美術大師的傳世之作來參展,當年的盛況可謂轟動一時。
李亞俐的事業經營得風生水起,知名度也逐步上升。1995年,她當選為臺灣畫廊協會主席,并創辦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Taipei Art Fair International R.O.C.),這里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畫廊提供的國際大師藝術經典之作,贏得當時臺灣藝術產業黃金時期“市場國際化開拓者”美名。
找尋契機,再創事業佳績
90年代后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大陸經濟迅速發展,中國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吸引著世界投資者的眼球。李亞俐沒有因為事業的輝煌而固步自封。相反,她所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抓住這一發展契機。就這樣,她開始頻繁旅行于臺灣、上海、香港的兩岸三地之間。2002年,最終決定定居上海,開始她新的事業征程。
曾經在臺灣累積的聲譽和知名度,并沒有讓李亞俐感到一絲輕松。相反,因兩地政策不同,她的事業經營策略也必須因融入新環境而隨時有所調整。有趣的是,在申請執照時,就因有關部門覺得“天地”起得太大而不予同意,后經李亞俐反復溝通才獲批準。
李亞俐說,新成立的天地龍門不是畫廊,而是一個認可外人經營的藝術咨詢公司,包括公共藝術領域的經營企業,為公共空間配置藝術品,塑造企業文化精神。
新的定位、新的挑戰,一切要重新開始。一次李亞俐在為震旦大樓配置頂樓貴賓室藝術品時,需要邀請著名畫家華拓,為一件巨幅蘇繡壁飾創作小稿,她便委托一位朋友登門拜畫,等那位朋友把畫稿及報酬同華拓談好準備拿稿時,卻因為朋友湊巧有事,不能親自去取,只能打電話請華拓把作品送到上海。這一舉動,引來了華拓的不滿,他明確表示,不去上海,也不提供作品。李亞俐聞訊,倍感焦急,立即乘車直奔南京,親自登門拜訪在家生悶氣的華拓。李亞俐的誠懇和智慧深深打動了華拓,最終拿到了作品。
同時,李亞俐的智慧和敬業受到了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的好評,也吸引了眾多有合作意向的業內人士。
2004年春,天地龍門與中國北京翰海拍賣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并指派李亞俐為藝術顧問,創設油畫雕塑部,主持翰海春、秋兩季的油畫雕塑專場。在翰海和李亞俐雙方共同努力下,同年11月,北京翰海慶祝成立十周年之際,油畫部特別籌組中國(北京)寫實畫派拍賣單元,其中,名家王沂東的作品《山喜鵲》,估價30—40萬人民幣,成交額包括傭金為93.5萬,創下當時王沂東個人與寫實油畫作品最高拍賣紀錄。時至今日,王沂東的作品一直都是亞洲拍賣市場主力買家的競逐標地,藏家分布國際。
李亞俐的拍賣事業做的有聲有色。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創下了中國油畫的世界紀錄;成功征集吳冠中的《長江萬里圖油畫長卷》;成功策劃2007年春季翰海21世紀亞洲當代美術專場,松浦浩之作品《紅與黑》(估價10—20萬人民幣)現場以112萬成交,創下當時藝術家最高拍賣紀錄。
2008年春季,李亞俐走進了香港蘇富比拍賣總部,任職東南亞、中國地區董事,創設二十世紀中國藝術部,任職主管。正當李亞俐準備開始她的蘇富比之旅時,一場金融海嘯讓她一籌莫展。憑借多年的經驗,李亞俐認為,在市場蕭條、買家和賣家皆袖手旁觀的時期,只有更富吸引力的作品,才有機會在如此低潮的市場氛圍中出奇制勝。歷經長達四個月的蘇富比國內部門與國際三個部門的溝通協調后,來自歐洲的五幅林風眠六十年代油畫作品,安然送抵香港。
意料之中,此次拍賣結果在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中,五件拍品分別拍出了林風眠京劇人物與油畫作品的世界紀錄;整場拍賣總成交額超出拍賣前總估價的127%,是蘇富比公司當年、當季重要的成交數據之一,二十世紀中國藝術,成為金融海嘯后,第一個重獲市場信心的藝術區塊。林風眠、常玉、趙無極的價格行情開始迭創市場新高價,甚至成為部分流動資金市場的避險標的。此后,李亞俐持續推出的常玉、趙無極等優秀藝術家的作品。為蘇富比的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奠定了堅實良好的基礎。
回歸畫廊——夢開始的地方
在藝術圈資歷豐富的李亞俐,從資深畫廊經營者到拍賣公司大將,她從臺灣、香港、北京到上海,總是選在關鍵時刻轉身。2010年李亞俐離開蘇富比步下拍賣舞臺,業內紛紛猜測她的下一步動向,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這一次,李亞俐低調的回到了上海,并在先生的大力支持下,與兒子李俊毅決定成立龍門雅集——一個結合20世紀現代藝術與亞洲當代藝術的畫廊。從畫廊到拍賣再到畫廊,李亞俐又回到了夢放飛的藝術人生發源地。
今天的龍門雅集,除了延續臺灣龍門畫廊時期的二十世紀現代藝術基礎,還延伸到二十一世紀亞洲當代藝術的版塊。重返沙場的李亞俐,繼續擔任著藝術顧問、藝術資產管理、現代藝術品經營等職務,而亞洲當代藝術的經營,則由兒子李俊毅帶領著他的年輕團隊,積極耕耘。
在談到龍門雅集以后的經營打算時,李亞俐滿懷信心。她認為,除了自己積累多年的藝術市場經驗,讓她重新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事業外,還有兒子陪伴身邊為將來的傳承作準備;一個除藝術專業之外還同時了解新世代環境的至親之人,是一種福分,也可說是龍門雅集持續發展的承諾與未來。
像以前每次遇到困難一樣,李亞俐總會認真對待。她告訴記者,直到開始在大陸經營畫廊之后,才真正了解到大陸畫廊產業近十多年的生態發展,尤其是當代藝術市場運作這一版塊。不可否認的,現在市場出現了調整性的低潮期,但對所有畫廊而言,反而應該看作是一個新生的契機點。因為現階段價格的調整不但使得畫廊經營成本比過去低,國內外的諸多藝術環節對中國一級市場建設的期望也在慢慢增加中。所以未來的當代藝術品價值一定會逐漸在一級市場的展覽推廣與市場機制的完整建設中,成功培養起收藏家對價格市場的信心,體現最終逐步攀高的向上動力。
今天,完整的亞洲當代藝術品全格局收藏,在中國還是起步階段,一個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軸的大亞洲藝術市場遠景,非常值得期盼,尤其年輕一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目前都還處在初生階段,不但適合龍門雅集的二代經營,也值得所有業內的畫廊行家們,為繼續堅持自己的眼光和理想,全力以赴。
在龍門雅集未來的藝術家推廣方向上,李亞俐表示,除了一方面繼續推廣臺灣龍門畫廊時期淵源深厚的優秀華人藝術家外,也同時著手考慮上海本土藝術家,探求現實性的合理商業合作模式。
畫廊經營非常講究深層開墾,除了需要積極開拓當代藝術市場,直接與當代文化精神交鋒互動,扶持年輕藝術家外,也需培育自己具備洞悉藝術市場流通信息的能力,不時提供資深藏家專業咨詢之所需。
“立足上海,放眼中國,走向國際。”是李亞利對龍門雅集的未來期許,“期許一個國際性,地域性兼具的藝術畫廊事業,能在不久的未來,在上海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