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璟翎資本的掌門人徐嫻意識到當代陶瓷的投資潛力后,立即付諸行動,與金融機構合作發起的一支名為“瓷繪新語”藝術基金,額度為一個億。主要投資方向為現當代陶瓷,分投民國、現代、當代三個時期最頂級藝術家作品。其中30%投向當代陶瓷藝術家,如白明、白磊、周國楨等當代著名陶藝家。
“上世紀80年代末,景德鎮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普通規格作品才1000元以內,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就漲到1萬至3萬元,而在2009年更是攀升到10萬至30萬元。十年漲十倍這不是神話,傳奇還在繼續上演。”
璟翎資本的掌門人徐嫻說:“選擇投資當代陶瓷就是在做一個價值發現的過程,挖掘價值潛力藝術板塊,我們非常看好當代陶瓷的發展,未來五年將會是個爆發性的增長。”
“我沒什么特長,就是腦子比別人轉的快。”徐嫻意識到當代陶瓷的投資潛力后,立即付諸行動,與金融機構合作發起的一支名為“瓷繪新語”藝術基金,額度為一個億。主要投資方向為現當代陶瓷,分投民國、現代、當代三個時期最頂級藝術家作品。其中30%投向當代陶瓷藝術家,如白明、白磊、周國楨等當代著名陶藝家。
投資專家需實戰
從事多年藝術品投資的徐嫻坦言:“其實剛開始購買藝術品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增值,是否具有市場流通性,并不是真正的懂藝術品。”
最早,徐嫻在央企從事進出口貿易,之后進入股權投資行業,對資本的敏感,讓她在這個行業如魚得水。2007年,藝術市場投資熱,徐嫻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但徐嫻沒有盲目入市,她很理性的選擇了當代藝術為切入點。選擇這個版塊,是因為它還有很多價值洼地,另外真假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鑒定。
5年前,徐嫻就吃過贗品的虧。
“那個時候剛開始對當代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在莫干山的一家小畫廊里,被一副阮玲玉油畫深深吸引。討價還價后,以2000元人民幣成交,當時,還以為檢了個漏,挑中了一個非常有潛力藝術家的早期作品。后來才知道,那是一張臨摹劉野的作品,一位在校學生畫的,最多也就三五百元而已。”直到今天,徐嫻依然記憶猶新。
從當初剛進入藝術品市場會打眼,到如今,做80多頁全是藝術品圖片的PPT,文字不超過100字,比一條微博還少,但徐嫻能口若懸河的給投資者們做45分鐘充滿激情的藝術品投資分析報告。全程所有人都聚精會神,甚至沒有人去上廁所。
“藝術品投資專家都是買出來的,大家更愿意聽你的實戰經驗。”簡單專注,實打實的做事,不玩虛的,這就是徐嫻。
投資要找“潛力股”
從去年年初,徐嫻開始關注起當代陶瓷。“當代藝術的價格已經到了一個高點,做投資,當然是要尋找更有潛力,并且現在還處在價值洼地的版塊。”
于是,“瓷繪新語”藝術品基金應運而生。該基金主要投資、收藏現當代陶瓷藝術作品。
徐嫻認為,從民國的王步、珠山八友,到現代的張松茂、王錫良等。這些領軍人物的作品都非常具有時代性,而在現今當代陶瓷界,白明和白磊老師,將中國文化融入瓷器中,將水墨之中極具抽象意味的墨趣作為裝飾陶瓷語言的主體,為世人展現了中國陶瓷的別樣藝術魅力。
白明的《線如釋》是徐嫻特別喜歡的作品之一。“我一直喜歡這紋樣,白老師將極具抽象意識的墨趣從自己的水墨畫作品中抽離出來,將它賦予陶瓷上,成為一種裝飾語言,真妙不可言。”
“一支藝術基金產品一定要講究精耕細作,選的作品是要不舍得賣出的,好的精的藝術品永遠都是有限的,求規模換來的肯定是虧損。”在這樣的經營理念下,徐嫻和她的團隊穩扎穩打,從每一件作品出發,到推廣傳播整個陶瓷文化,他們一直不遺余力。
但徐嫻也表示從國外的藝術基金看來,成功的微乎其微。而國內的藝術基金,大部分都是建倉和封閉階段,只有在未來二至三年后才能看出它的投資收益。
“藝術品基金在國內尚屬新生事物,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讓時間來檢驗吧。”
除了基金,徐嫻的璟翎資本還投資了湖南文交所,最初的那段時間,徐嫻經常往返于上海與湖南之間。
“中國陶瓷第一人周國楨也是我們投資的主要對象,而去年湖南文交所曾經準備發售周國楨藝術品資產包,因此與交易所相識并結緣。”
因為有著相同的投資理念,最終,璟翎資本投資了湖南文交所。“湖南文交所雖然沒有進行藝術品份額化交易,不存在遺留問題要解決,但38號是對整個行業都有影響的,交易所也做了相應調整。”徐嫻說。
如今,經過多方的努力,湖南文交所推出九個文化產業模塊,2012年5月,文化消費品實物交易模塊將全面上線。
徐嫻每天的工作都安排的滿滿當當、有條不紊。現在她的狀態可以用“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這句話來概括。
有朋友問她,老了,退休了打算干嗎?她卻說:“希望一輩子工作。我喜歡一切美的藝術和藝術品,而投資更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