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年的早春二月,正是香港投行精英最為志得意滿的時候。
手握百萬乃至千萬港幣的獎金,他們本該意氣風發地租游艇出海,盡情沐浴春風,或是去中環赴一場“美女與銀行家”(Beauty and the banker)的約會,或是趁著天氣不熱去東南亞短途旅行。不過今年,他們卻不得不勒緊褲腰帶—獎金縮水了。
在香港一家國際大投行工作了5年的K,正打算今年在港購置自己的第二套房產,在好年景,連薪水帶獎金,K一年可以賺到200來萬港幣,而在今年,他拿到的獎金幾乎腰斬,危機感油然而生,也就不急著付四五百萬的房屋首付了。
而另一位社交類型的投行男J,則不再熱衷于有事沒事請朋友去唱KTV了,在發起每場社交活動之前,他都會精心算計這筆錢花得值不值得,手頭緊了,投資標的怎能不力求精準呢?
去年下半年以來,香港金融業便開始嗅到了衰退的氣息,裁員、減薪潮在這個亞洲金融之都悄然興起。歐債危機蔓延導致的交易量下降、IPO活動萎靡,終于讓香港這個頭頂“新興市場”桂冠的金融寶地也感染上了衰退癥。
花旗、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美國銀行、瑞士信貸都大幅減少了派發給亞洲員工的年終獎。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花旗銀行和瑞士信貸發給亞洲員工的獎金,較去年分別減少了30%和40%。
有些雇主干脆取消了外派員工住房補貼的發放。投行住房補貼差異很大,一個董事總經理一個月可能會拿到25萬港幣左右,而一個被外派到香港的剛入職投行的新人,一個月只有1.5萬至2.5萬港幣的補貼。
香港金融界的常春藤校友會上,調侃的主題也變成了“哭窮”。
其實,K和J的經歷還不算差,至少他們沒有丟了飯碗。與他們相比,L的經歷真的有點兒慘: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時,他在花旗銀行做銷售,被裁掉了;此后去名校讀了個MBA,畢業后正值金融業復蘇,2010年L又回歸了投行業,投奔了德意志銀行,可最近他又被裁掉了。不得已,只能利用自己手頭的資源,在香港開了一家飾品店。
在投行行當里,最容易被裁的就是交易和銷售崗位,這兩個部門受經濟形勢影響最大,而配合這兩項業務的IT部門員工也會遭殃。摩根士丹利已經在亞洲裁掉了15個固定收益部門的主管;麥格理關閉了香港的部分股指衍生品交易部門;瑞士信貸取消了臺灣的固定收益部門;摩根大通即將精簡亞太和拉美地區的股權投資業務;美銀美林將在三月底前裁撤15名亞洲業務高管……
被裁掉的投行人會去干什么呢?讀書、教書、做生意是最熱門的幾個選項。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投行精英們雖然手上緊了點兒,但還沒到沒錢花的地步。剛入行的投行人年薪就有七八十萬,獎金再縮水,一年一百萬也是有的拿,如果要省錢的話,由中環搬去距離上班地點較遠的九龍就是了。據說因為銀行家的大遷徙,九龍奧運的地價都漲上去了。而工作了數年的董事總經理,年薪都有三四百萬港幣,在2006年、2007年的好年景,光是獎金就有年薪的兩倍,對他們來說,原始積累到位,也很難為一時的紅包縮水就改變自己住山頂、開名車的生活方式。
在香港,“賺三年、貧三年”是投行類工作的“標簽”。1997年和2008年,投行人都體驗過“貧”日子,如今,投行人“受貧”的時候又到了,只不過這一次,在監管趨緊、金融業去杠桿化加速的大環境下,“貧”日子可能還不止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