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入語
童年是一個令人向往的階段。童年的時光是美好的,童年的生活是絢麗多彩的。童年是一首詩,純凈、甜美。童年是一幅畫,絢麗、多彩。童年是一首小夜曲,悠遠、綿長。童年的記憶如陳年的酒,是每個人一生的最愛。下面讓我們共同走進作家的童年,一起來品味這杯清香的茶吧!
【美文賞讀一】
魚鱗瓦
□肖復(fù)興
老北京的房頂鋪的都是魚鱗瓦,灰色,和故宮里的碧瓦琉璃,形成色彩鮮明的對比。雖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滿城沉沉的灰色,低矮著,沉默著,無語滄桑,力量沉穩(wěn),秤砣一般壓住了北京城,氣魄如云霧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樣。難怪貝聿銘先生那時來北京,特別愿意到景山頂上看北京城這些灰色的魚鱗瓦頂。
……
想想,真的很有意思,那時候,四合院平房沒有如今樓房的陽臺或露臺,魚鱗狀的灰瓦頂,就是各家的陽臺和露臺,曬的蘿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會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節(jié),艾蒿和蒲劍要插在門上,也要扔到房頂,圖個吉利;誰家剛生小孩子,老人講究要用蔥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蔥的諧音,說是打打聰明,打完之后,還要把蔥扔到房頂,這到底是什么講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對于我們許多孩子而言,魚鱗瓦的房頂,就是我們的樂園。老北京有句俗話,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說的就是那時我們這樣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動不動就爬到房頂上揭瓦玩,這是那時司空見慣的兒童游戲。我相信,老北京的小孩子,沒有一個沒干過上房揭瓦這樣調(diào)皮的事。
那時,我剛上小學(xué),開始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上房揭瓦。我們住的四合院的東跨院,有一個公共廁所,廁所的后山墻不高,我們就從那里爬上房頂,弓著腰,貓似的在房頂上四處亂竄,故意踩得瓦噼啪直響,常常會有鄰居大媽大嬸從屋里跑出來,指著房頂大罵:哪個小兔崽子,把房踩漏了,留神我拿鞋底子抽你!她們罵我們的時候,我們早都踩著魚鱗瓦跑遠,跳到另一座房頂上了。
魚鱗瓦,真的很結(jié)實,任我們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瘋跑,就是一點兒也不壞。單個兒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會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鋪在一起,鋪成了一面坡房頂,就那么結(jié)實。它們是一片瓦壓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間并沒有泥粘連,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了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讓那時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選自《中華活頁文選》,有改動)
品讀
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寫出了老北京的眾多習(xí)俗,意在表明魚鱗瓦與老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寫游戲,意在說明魚鱗瓦的房頂是孩子們的樂園。魚鱗瓦這篇文章主要表現(xiàn)了作者對與魚鱗瓦息息相關(guān)的童年的懷念。
【美文賞讀二】
童年記憶
□海倫·凱勒
生病后幾個月的事,我?guī)缀醵加洸黄饋砹耍[約記得我常坐在母親的膝上,或是緊拉著母親的裙擺,跟著母親忙里忙外地到處走動。
漸漸地,我可以用手去摸索各種東西,分辨它們的用途。或者揣摩別人的動作、表情,來明了發(fā)生什么事,表達自己想說的、想做的,我渴望與人交流,于是開始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搖搖頭表示“不”,點點頭表示“是”,拉著別人往我這里,表示“來”,推表示“去”。當(dāng)我想吃面包時,我就以切面包、涂奶油的動作表示。
想告訴別人冷時,我會縮著脖子,做發(fā)抖的樣子。
母親也竭盡所能做出各種動作,讓我了解她的意思。我總是可以清楚地知道母親的意思。說實在的,在那漫長的黑夜里能得到一點兒光明,完全是靠著母親的慈愛和智慧。
我也慢慢地明白了生活上的一些事。5歲時,我學(xué)會了把洗好的衣裳疊好收起來,把洗衣店送回的衣服分類,并能認(rèn)出哪幾件是自己的。從母親和姑母的梳洗打扮,我知道她們要出去,就求她們帶著我。親戚朋友來串門,我總被叫來見客人。
他們走時,我揮手告別,我還依稀記得這種手勢所表示的意義。
記得有一次,家里即將有重要的客人來訪,從門的啟閉,我知道了他們的來到。
于是,我趁著家人不注意時,跑到母親的房間,學(xué)著母親的樣子在鏡子前梳妝,往頭上抹油,在臉上擦粉,把面紗用發(fā)夾固定在頭發(fā)上,讓面紗下垂,輕蓋在臉上,而后,我又找了一件寬大的裙子穿上,完成一身可笑的打扮后,也下樓去幫他們接待客人。
已經(jīng)記不清楚什么時候開始發(fā)現(xiàn)到自己與眾不同了,這應(yīng)該是在莎莉文老師到來之前的事。我曾注意到母親和我的朋友們都是用嘴巴在交談,而不像我用手比畫著。因此,我會站在兩個談話者之間,用手觸摸他們的嘴巴,可是我仍然無法明白他們的意思。于是我瘋狂地擺動四肢,蠕動嘴唇,企圖與他們交談,可是他們一點反應(yīng)也沒有。我生氣極了,大發(fā)脾氣,又踢又叫,一直到筋疲力盡為止。
(選自《海倫·凱勒自傳》2003年8月,有改動)
品讀
每個人都有自己快樂的童年,海倫有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童年。她雖然是一個盲童,但是她依然過著正常人的生活,并且活得更精彩。現(xiàn)在的社會上有很多像她這樣的人需要我們?nèi)リP(guān)注,幫助這些弱勢群體,讓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
【美文賞讀三】
夢 痕(節(jié)選)
□豐子愷
我四五歲時,有一天,我家為了“打送”(吾鄉(xiāng)風(fēng)俗,親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門來做客,辭去時,主人家必做幾盤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親、姑母、嬸母和諸姊們都在做米粉包子。大家一邊做,一邊興高采烈地說笑。有時說誰的做得太小,誰的做得太大;有時盛稱姑母的做得太玲瓏,有時笑指母親的做得像個鍋餅。笑語之聲,充滿一堂。這是年中難得的全家歡笑的日子。而在我,做孩子們的,在這種日子更有無上的歡樂;在準(zhǔn)備做包子時,我得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做的時候,我只要噪鬧一下子,母親們會另做一只小包子來給我當(dāng)場就吃。新鮮的米粉和新鮮的豆沙,熱熱地做出來味道就是很好的。我往往吃一只不夠,再吵鬧一下子就得吃第二只。倘然吃第二只還不夠,我可嚷著要替她們打壽字印子。這印子是不容易打的:蘸的水太多了,打出來一塌糊涂,看不出壽字;蘸的水太少了,打出來又不清楚;況且位置要擺得正,歪了就難看;打壞了又不能揩抹涂改。所以我嚷著要打印子,是母親們所最怕的事。她們便會和我商量,把做圓子收口時摘下來的一小粒米粉給我,叫我“自己做來自己吃”。這正是我所盼望的主要目的!開了這個例之后,各人做圓子收口時摘下來的米粉,就都得照例歸我所有。再不夠時還得要求向大盤中扭一把米粉來,自由捏造各種黏土手工:捏一個人,團攏了,改捏一個狗;再團攏了,再改捏一支水煙管,捏到手上的齷齪都混入其中,而雪白的米粉變成了灰色的時候,我再向她們要一朵豆沙來,裹成各種三不像的東西,吃下肚子里去。這一天因為我吵得特別厲害些,姑母做了兩只小玲瓏的包子給我吃,母親又外加一團米粉給我玩。為求自由,我不在那場上吃弄,拿了到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
(選自《豐子愷散文集》2009年10月,有改動)
品讀
這篇散文最突出的藝術(shù)特點是以事寫人。它是通過“我”的言行舉止,展示兒童的天真、直率、頑皮的性情,從而使文章充滿童趣,讓人讀后覺得孩子們樸實、可愛,憧憬他們的生活。其次,它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對兒童日常生活的描寫,十分自然,仿佛信手拈來,涉筆成趣。其三,文章的結(jié)構(gòu)縝密,緊湊,首尾呼應(yīng),文筆舒緩、優(yōu)美。
結(jié)束語
孩童時的快樂其實很簡單,爬房頂,打手勢,玩米粉……很多在今天看來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以讓孩子快樂很久。所以童年的快樂,也更容易成為人一生中最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