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闊的東北大地上,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城市,它以響鈴公主的動人故事享譽全國,以黃金玉米的特色品牌聞名遐邇,它就是“中國玉米之鄉”——吉林省公主嶺市。
公主嶺,一個美麗的傳說;公主嶺,一座迷人的城市。
優越地理位置
為玉米之鄉打下堅實基礎
公主嶺市地處吉林省中西部,松遼平原中部,東遼河中游右岸,南北長111公里,東西寬104公里,總面積4028平方公里,整個區域北寬南窄,似一彎新月。
公主嶺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好,功能齊備,具有充足的地上、地下水資源,完全可以滿足工農業生產需要。公主嶺市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耕地面積22萬公頃,適宜玉米等多種農作物種植,素有“中國玉米黃金帶”之美譽。年產玉米35億斤以上,玉米秸稈35億斤。公主嶺還盛產蘋果梨、紅南果梨和大蒜、豆角等,譽滿東北三省。2012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批準公主嶺大米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公主嶺市是全國著名的產糧大縣,是國家首批確定的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2004年以來,糧食總產一直穩定在20億公斤以上。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市)排序,公主嶺市2001—2003年居第三位,2004年居第二位,2006年達到22.6億公斤的階段性水平,2007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2010年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第一批50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糧食生產連續11年被農業部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2011年糧食總產達61.5億斤,全國領先。
探索發展糧食生產的新路徑
近年來,作為國家首批確定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吉林省公主嶺市深刻認識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在發展糧食生產上積極探索,形成了新思路,取得了新成效。
建設示范基地,在技術引領上下工夫。一是建立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實現糧食高產創建的全面推進。2010年,公主嶺市落實農業部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12個,建立了1萬畝市級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并聘請吉林省農業專家做技術顧問,組織6個市直技術推廣單位進行全程技術跟蹤指導。經過測產驗收,各示范片產量比其他地塊增產10%以上,產量最高的比全市平均產量高24%。二是按照“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標準,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技術集成園。本著高標準建設、高質量運行的要求,在集成園打造精品農業、超高產栽培、保護性耕作和循環農業4個技術示范基地。有近20項技術成果在各示范基地得到應用。三是建設先進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建立吉林省農業示范園,試驗示范項目達30多個;組織省內外規模較大的種業企業建設玉米品種對比、新品種展示、優良品種創高產3個品種示范基地,組織市直技術推廣單位建設玉米公頃密植8萬株的耐密品種試驗田,組織鄉鎮農業站建設技術推廣示范田。
大力發展畜牧業、實施“糧變肉”工程。公主嶺市把大力發展畜牧業、實施“糧變肉”工程作為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一個切入點,建立完善了政策扶持體系、資金支撐體系、良種選育體系、疫病防治體系、基地建設體系和市場營銷體系,為畜牧業生產者提供了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畜牧業的發展,極大提高了糧食轉化能力,增加了農民收入。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公主嶺的側重點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充分利用政策機遇,在現有的玉米、生豬和禽類加工的基礎上,加快發展食品、果菜、飼草、乳品和秸稈等加工業并盡快形成規模,不斷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由中間產品向終端產品延伸,借此形成多個產業鏈條。農產品加工業初步成為公主嶺市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的不斷壯大,有效地拉動了經濟快速發展。
打造中國黃金玉米第一城
2011年4月25日,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將“中國玉米之鄉”這一殊榮授予了公主嶺。2011年9月23日,由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吉林省糧食局主辦,中共公主嶺市委、公主嶺市人民政府、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玉米分會承辦,吉林省糧食行業協會等單位協辦的“中國玉米之鄉”授牌儀式暨首屆中國·公主嶺玉米節開幕式盛裝啟幕。公主嶺市以“首屆中國·公主嶺玉米節”為契機,提升公主嶺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展示公主嶺,推介公主嶺,宣傳公主嶺,擴大對外交流合作,凝聚各方面力量,打造玉米品牌,提高玉米經濟地位,弘揚玉米文化,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市,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大發展、快發展。
玉米變黃金,以特色經濟促發展。承載“玉米之鄉”美名的,一是地理位置優勢,公主嶺市處在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的松遼平原腹地,是黃金帶的黃金地段,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無與倫比;二是技術優勢明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吉林省農科院坐落公主嶺市,吉林省2/3的種子在這里繁育,是吉林省單產最高市縣;三是機械化水平高,種植技術不斷創新;四是加工能力強,是吉林省玉米深加工的鼻祖。作為國家首批確定的商品糧基地之一的公主嶺市,連續多年糧食總產名列全國第一,糧食生產特別是玉米生產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國家首批確定的商品糧基地縣”、“全國 十大重點產糧縣之一”、“全國第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2007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連續11年被農業部評為糧食生產先進縣,“十一五”期間,公主嶺市玉米總產達899萬噸,平均年產179.8萬噸,2010年全市糧食總產302.5萬噸,玉米總產275.87萬噸,玉米總產居全國縣市第一。
玉米產業的豐厚度應該是公主嶺市的“特長”,吉林省第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在這里誕生。近年來,公主嶺市充分挖掘玉米、玉米秸稈、玉米芯、玉米須及其他生物質資源極其豐富的優勢,圍繞生物能源、生物食品、生物材料,引進了高科技的加工技術,使玉米全身都變成了“寶”。正像市委書記王亞暉在該市黨代會上所說:“全市在實施‘兩核、四極、三化統籌’即‘二四三’工程過程中,把打造玉米產業基地作為新型戰略產業進行謀劃運作,深刻認識玉米從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發展到重要戰略農產品的三個發展階段,拉長玉米產業鏈條,我市走上了一條資源變資本、玉米變黃金的新路子。”
玉米是公主嶺的重要資源,這種資源在工業化過程中吸引了資本,在項目建設中形成公主嶺的新型玉米產業。為了讓玉米轉化升值,公主嶺市高度重視玉米深加工企業的生產和研發,使一大批落戶公主嶺的大型規模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創新,讓玉米重新回到餐桌。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農業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傳統農業突破局限的最有力手段。由于追求產量,大量的農藥和化肥施用,使玉米的口味變差。公主嶺積極培育適口的甜玉米種子,并通過有機種植,讓玉米更加美味和健康。甜玉米是一種營養豐富、利用率高、適口性好、經濟效益高的新型玉米,集中了水果和谷物的優質特性,是一種兼具休閑型與保健型的現代化食品,具有甜、粘、嫩、香的特點,著有“水果玉米”、“蔬菜玉米”之稱,以易于咀嚼和消化吸收快而備受消費者的喜愛,煮熟以后可以長期保持原有風味,是一種較有發展前途的青苞鮮售和加工兼用型玉米,是傳統的老玉米無法比擬的。
變廢為寶,玉米秸稈成為新能源。傳統的玉米秸稈命運或者拿回家當柴燒,或者在地里直接燒掉肥田。專家認為,這樣的使用是把玉米秸稈當成了廢物,使用價值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公主嶺作了嘗試,還是做燃料,把大批玉米秸稈、玉米芯轉化為發電的主要能源、照明的核心資源,推動了新能源建設和發展。
過腹轉化“糧變肉”。豬不愛吃大米,玉米是所有畜禽的最愛。公主嶺市利用生產玉米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極大地推進了現代牧業的進程。到 2011年末,全市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為 660萬頭、80萬頭、46萬只、7200萬只,全市牧業小區建設總量達660個,其中2011年新建小區達 100個,牧業產值預計實現78億元,牧業人均收入2900元。
玉米產業發展無止境,今年以來,公主嶺市新招商引資項目共 156個,投資總額172億,新開工3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76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4個,5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個。外商投資達到3684萬美元。
從黑土地長出來的“金寶貝”,給公主嶺留下了創富產業鏈,在轉化回歸之后,又將滋養這一方“留金”的沃土。公主嶺正以厚德載物的胸懷,釋放著活力,成就著夢想,營造著商機,在中國新經濟版圖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