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先見之明的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1911~1980年)曾經預言,隨著新的技術和媒體的出現,人類不久就將生活在一個地球村中。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意味著旅行將變得更為簡單便捷,從而使得各種不同文化頻繁地相互融合,并產生深遠影響。但是村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缺乏匿名性和秘密性。要享有隱私就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這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地球村的另一個方面。
在過去,如果要認識一個人的話,我們必須和他面對面地站在一起,與他握手,并看到他的面孔。信任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了解之上的。然而,這一切都受到了復雜的社會需求及一系列新技術的挑戰——面對面接觸的重要性日益降低。我們可以通過電話、電子郵件或即時通信工具進行交流,人與人接觸的許多方式越來越受到技術的影響。
《咖啡機中的間諜》真實揭示了從監視攝像頭到博客的各種新技術在多大程度上侵犯了我們的隱私,并探討了我們是否能夠,以及如何才能防止我們的隱私在數字時代被終結。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監視是令人討厭的,但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無論我們是去旅行、上班、購物甚至是坐在家中。不得不說,我們正在進入一種新的、全球性的過度監視狀態。公共衛生、環境保護以及預防犯罪和反恐,是采用那些侵擾隱私技術長期有效的理由。個人很難躲避這種社會公共空間的監視。
當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多依賴于技術的時候,人的電子活動會留下可以用來追蹤一舉一動的數字腳印。在日常用品中,比如汽車、電話甚至咖啡機中都可能隱藏著可以進行無線通迅的微型計算芯片。這些裝置能夠收集許多重要的、令人感興趣和真正有用的信息。它們可以成為微型證人,并構成強大的監視網絡。毫無疑問,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會嚴重侵害我們的隱私。
數字技術和網絡世界意味著我們無法知道有什么人掌握著有關我們自己的哪些信息,我們也不知道誰能夠看到什么。而未來是否值得擔憂,我們該怎樣著手保護個人隱私?
兩位作者奧哈拉和沙德博爾特表示,技術是把雙刃劍,人們不應該認為隱私只是被動地受到技術的威脅,很多技術也可以用來保護隱私。比如,升級操作系統、加密、設置識別與驗證等等。盡管增強技術不可能是解決隱私問題的全部辦法,但是它非常重要——我們需要警惕來自外部攻擊的危險。
技術可能被濫用,但是如果你真的擔心自己隱私的話,請特別注意,加強個人防范意識。因為最有效的保護隱私的措施就是在網絡上發布信息的時候采取謹慎的態度。據說大多數人都有在網上公開對自己不利的信息或從事危險行為的傾向。而許多人寫東西最終就是為了給別人看的。正如作家王爾德所說:“在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比被別人品頭論足更為糟糕,那就是沒有人對你品頭論足。”我們應該料到有關自己的信息可能被復制、被鏈接或合并到其他文件。別人可能根據這些零星信息構建出你的一個相當全面的形象。
另外還有許多幫助人們明智地保護有關自己的信息的行動。這可以成為一場保衛我們隱私的戰斗,并且很可能會涉及立法、政府與服務提供商和軟硬件開發商之間的合作,以及我們所有人的負責態度。
《咖啡機中的間諜:個人隱私的終結》
(英)吉隆·奧哈拉
奈杰爾·沙德博爾特 著
畢小青 譯三聯書店
[作者簡介]
吉隆·奧哈拉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電子與計算機科學高級研究員
奈杰爾·沙德博爾特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研究人工智能的教授
[橋段]
對付網絡隱私問題的關鍵在于絕不要退出這個美好的新世界:雖然網絡世界可能困難重重,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在這里我們所得到的機會肯定大于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我們所應該注意的是不要輕易做出在線空間與離線空間具有相同屬性這一簡單的結論。我們需要認識我們所做出的承諾和承擔的風險,并且我們需要使用技術來追蹤網絡上所發生的事情。數字世界太大了、太復雜了,無法通過手工來完成所有的事情。它是由技術創造的,因此也必須通過技術來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