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之名,取自岳飛。薛父為人豪爽,尤敬岳飛。將軍出生時,正值《馬關條約》簽訂次年,其父因深感中華奇恥,悲愴憤恨,遂為其起名薛仰岳,意敬仰岳飛。后將軍自改為薛岳。薛父尚武,言:“克復漢族,惟武是尚,經生坐譚,無當大局,亟需習戎,以應時變。”薛岳兄弟5人,4人從軍報國。
薛家務農,勞累清貧,幼年子女便赴出間勞作。一日,薛岳上山割牛草。草割好后,薛岳囚饑餓勞累,竟無論如何挑不起擔子。一老太見他人小擔重,心疼不已,從家中取了幾個糍粑給他充饑。薛岳感激不已。“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薛岳飛黃騰達后,不忘老人恩情,每歲寄錢,專人拜望,如韓信之于漂母。
薛岳一身百戰功。若無薛岳,宋慶齡恐為亂軍所擒,此為其軍旅生涯首功。1920年,陳炯明叛變,亂軍猛攻總統府和越秀樓(編者注:距總統府不遠,時為孫中山、宋慶齡居住地),宋慶齡正在越秀樓內。薛岳、葉挺二人領兵與敵苦戰。亂軍勢重,苦戰十幾個小時后,眾人護衛宋慶齡突同,薛岳持一輕機槍斷后。其時情況危急,2發流彈自宋發髻穿過。薛岳徒步血戰,終使宋慶齡得脫。
薛岳作戰膽大,人稱“老虎仔”。淞滬會戰,薛岳駐安亭指揮,常到火線巡視。敵火猛烈,隨從驚懼,薛岳不顧。一日正與黃維通話,電話斷了,才發覺司令部遭日軍突襲。撤退中,座車中彈,衛士陣亡。正發燒的薛岳踹開車門,游泳過河,逃過日軍追殺。
萬家嶺大捷,乃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唯一全殲日軍1個師團的戰役。此戰,中方指揮者,即薛岳將軍。是役日軍106師團除千余人逃脫外,悉數被殲。消息傳回日本,舉國震驚。薛岳舊友、新四軍軍長葉挺評萬家嶺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漢之保障,并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永垂不朽。”
抗戰中,薛岳曾四戰長沙。起初,蔣介石已下令棄長沙不守。薛岳心急,夜電總統官邸。蔣介石已睡,薛岳對宋美齡說自己愿守長沙:“打敗了我自殺,以謝國人;打贏了算我抗命,你們槍斃我!”蔣感其誠,下令:“在長沙打!”昔岳飛以母親妻子為人質,求朝廷準其招兵抗金。薛岳求戰抗日,亦有武穆遺風。
中日交戰,敵強我弱。薛岳根據前2次長沙會戰的經驗,白創天爐戰法:“在預定之各作戰地帶,構成網形陣地,配備必要之守備部隊,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諸手段,逐次消滅敵人兵力,挫其銳氣。然后于決戰地帶,使用優勢兵力,熾盛之火力,施行反包圍及反擊,用絕對優勢,予敵以殲滅性的打擊。”實戰檢驗,屢試不爽。
1945年初,日軍一路燒殺搶掠,至廣東樂昌薛岳老家。薛岳的弟弟及鄉鄰知道薛岳殺日軍無數,想其家中必遭報復,遂相攜逃往山中。日軍至薛岳家,不燒不殺不搶,將薛家祖墳清理干凈,殺雞殺羊殺牛祭祀,稱其“戰神”。正如南宋時,金兵畏服岳飛,以父呼之!英雄之威名,撼敵心、喪敵膽,古今一轍。
與眾愛國將領一樣,薛岳厭惡內戰。內戰初,薛岳常于家人前嘆息“好不容易打完八年抗戰,老百姓吃了那么多苦,為什么打完日本人又要打自己人?何必自相殘殺!”薛岳曾提議:東北讓共產黨實行共產主義,關內讓國民黨實行三民主義,“公平競爭”。此提議頗有“一國兩制”之雛形,自然不被蔣介石所容。
薛岳曾說:孫中山打天下時,以手指畫圈,由里而外,越畫越大;蔣介石打天下時,仍以手指畫圈,由外而里,越畫越小。薛岳最看不起白崇禧,長沙會戰時,白崇禧勸放棄長沙,遭薛岳痛斥。薛岳以為白崇禧乃敗國民黨之罪人,赴臺灣后,聽內地稱白為“小諸葛”,十分不解。
薛岳執政,亦有手段,任九戰區司令長官時,曾于湘潭進行一系列改革:薛岳稱國民健康乃第一要政,大力改善醫院條件,建設新醫院及體育館。教育亦為薛岳重視,嚴整學風,言“以學校為商品化者,均應報府嚴辦”。此外,薛岳還加強警力,嚴禁鴉片,限制娼妓,打擊哄抬物價的奸商。
百戰歸來,薛岳看淡世事。臺灣曾有傳言,蔣經國要請薛岳當“行政院長”。一時間,薛府車水馬龍,賓客盈門。然而蔣經國最終沒有請薛岳出山,薛家門前重又門可羅雀。如此世態炎涼,薛岳并不理會,每日以讀書習字為樂,堅持健走鍛煉。1998年,薛岳辭世,享年104歲。血戰半生享如此高壽,亦為傳奇。
摘自《領導文萃》2012年10期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