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
放眼世界,2008 年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海嘯以來,盡管政府加杠桿導致全球經濟出現恢復性反彈,但由于后期赤字高企,政府和個人不得不去杠桿,拖累全球經濟步入再危機時代,預計未來兩年,經濟仍將處于一個相對低迷的增長期,GDP 增速預計在3%左右,與危機前4%以上的增速相比明顯下了一個臺階。
我們認為,全球經濟目前處于底部,但短期難以大幅回升,整體呈現低速增長的趨勢。為了應對經濟困境,企業和政府不得不加大創新、開拓新市場,同時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甚至通過局部沖突來轉移矛盾和攫取利益,央行普遍施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將是全球貨幣政策的主基調。
(1)加大創新
回顧歷史上五次工業革命,每次都是技術創新推動新產業發展,應用于主導產業并帶動一系列產業更新換代,同時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的更新和升級,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地域上,技術進步迅速從一國擴散到一個區域乃至全球,具有發散性。
有鑒于此,主要經濟體均提出了培育創新產業的政策,以尋找新的增長點。整體上,各國大力發展教育,鼓勵創新,運用減稅等刺激政策來吸引高新技術領域的投資和人才,寄希望逐步培育能支撐經濟的創新產業,為新的全球競爭格局儲備新生力量。
展望未來,不排除新一輪產業革命爆發的可能性。而從發展趨勢來看,新的產業革命很可能和能源領域相關,例如頁巖油氣等非傳統能源的興起,可能導致全球能源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2)開拓新市場
從目前的經濟格局來看,發達國家仍是全球經濟的主宰,但新興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過發達國家。消費方面,全球消費中3/4 以上仍集中于發達國家,但這一比例自2003 年的82%快速下滑至2010 年76%,意味著發達國家的需求增長緩慢,遠低于新興市場的消費增速。投資方面,發達國家2008 年金融危機時就喪失了主導地位,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的投資出現了井噴式增長,未來在全球投資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由此可見,新的市場很可能在亞洲等地的發展中國家產生。
從全球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分布來看,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占比已接近一半,而服務業占比近十年加速上升,但仍不足20%,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從全球格局的發展趨勢來看,發達國家仍是主角,但以亞洲為首的新興市場開始登臺唱戲,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國一方面通過創新推動技術進步,開發新產品,提升各自競爭力;另一方面,不斷開辟新市場,將產品轉化為盈利,最終創造價值。由此可見,市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市場成了生產型國家和資源型國家所共同追逐的目標,而發展中國家的增長潛力讓其成為重要的潛在市場。展望未來十年,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對于全球經濟的貢獻將占全球經濟增量的一半以上,因而成為財富創造的重要市場。
(3)貨幣寬松
貨幣寬松歷來是各國央行應對危機的主要政策。2008 年,面對肆虐全球的次貸危機,各國央行通過“寬貨幣、寬財政”降低借貸成本,大幅增加投資,甚至充當最后借貸者,借此來刺激經濟復蘇。2010 年后,面對日益蔓延的歐洲債務危機和疲軟不振的經濟,降準降息這些常規貨幣工具已經用到極致,而財政緊縮又成了“達摩克利斯之劍”,發達國家不得不依賴于量化寬松這些非常規貨幣工具。
不同于發達國家,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GDP 比重2010 年初以來一直在收縮,且近幾個月的收縮速度加快,這是因為雖然中國經濟放緩,但是資本持續外流,帶動凈外國資產(NFA, Net foreignasset)增長停滯甚至下降,趕不上中國的經濟增速,導致資產負債表收縮。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擴張資產負債表。不同點在于,凈外國資產占據很大一部分比例,容易受到匯率變動的影響,而且凈外國資產中不少是國外固定收益資產,這部分收益率較低。
(4)加大基礎設施
危機時期,各國政府大幅增加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一方面寄希望于通過政府投資的乘數效應來吸引民間投資,帶動一系列產業發展,從而拉動國民收入增長;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大規模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危機導致的失業問題。這是凱恩斯主義所宣揚的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資金量大,政府承擔了大部分負擔,甚至動用外匯儲備來籌資。不過,政府投資的投入是有限且低效的,未來私人部門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納社會勞動力。
(5)局部沖突
在當前社會競爭愈發激烈、不平等程度不斷擴大的新時代,地區間、國家間爭奪資源和市場,引發了一系列局部沖突和戰爭,如伊朗問題、伊拉克問題,還有中國的釣魚島爭端和南海問題,這將會對區域穩定和經貿關系產生不利的影響。
局部沖突試圖用暴力來解決矛盾,會帶來動亂、失業等社會問題,破壞地區間的均衡狀態和資源分配格局,給經濟增添不穩定因素,進而孕育危機的種子,導致這些地區陷入無序狀態,出現銀行倒閉、企業破產等情況,對經濟復蘇構成威脅。
布局改革
(1)中國增長潛力仍大
中國不同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我們的增長潛力巨大,例如我們存在廣闊的城鎮化發展空間,巨大的城鄉差距、東中西差距提供了經濟增長的動力。但是潛力的釋放希望借助于改革,在外圍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未來10 年,我國將以擴大對內改革、擴大外需為主。
中國內需的逐漸釋放,將助推中國成為世界重要的消費市場。按照麥肯錫的估計,到2020 年中國的實際GDP 將比2010 年翻一番,同時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將逐漸縮窄。
城鎮化將是我們最大的內需。盡管我國的城鎮化率2011 年已經超過50%,但由于城鎮化不均衡,導致存在巨大空間。說到城鎮化,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城鎮化的過程就是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的過程,但這只是表象,城鎮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主導產業的變遷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但是居住地中西部城鎮化率偏低、主導產業中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生活方式方面城鄉公共服務差異大等,為未來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具體空間,需要借助制度改革將增長的潛力釋放出來。
(2)布局改革釋放動力
城鎮化需要就業、住房、醫療、教育、養老、基建等支撐,只有這些供給充足才能走出真正的新型城鎮化。
就業問題:營改增、打破壟斷。要解決就業問題,從根本上還是要靠發展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目前的營改增以及打破壟斷促進民間投資的發展,非常必要,相關方面的改革預計也將繼續深入下去。
資金問題:金融體系改革。城鎮化過程需要的資金問題,需要配套的金融改革,這既包括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繼續推進,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也包括改善基建的融資方式,發展信托融資、債券融資等直接融資方式。中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中,主要以來貸款、地方財政撥款和自籌資金,但是日本基建投資除了這兩大領域外,對地方債、信托投資依賴度也很高。今年以來,社會融資總量的結構也在發生明顯改變,比如企業債券融資和信托融資占比明顯上升。未來這將是一種趨勢,同時通過鼓勵民間投資,激活社會資金,拓展資金來源范圍。
土地問題: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城鎮化對土地有需求,但是我們并不主張不斷侵占大片的宅基地、耕地。我國的耕地面積不斷降低,在2001-2006 年耕地的減少主要是由于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等原因,但是2007-2008 年建設占用成為主要原因,這表明城鎮化存在過多占用土地的問題,未來應該先提高城鎮土地的利用率,然后逐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
公共服務差異大:戶籍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中國城鎮化的另一問題是公共服務差異大,很多人將矛頭指向戶籍制度,認為是戶籍制度是罪魁禍首,但是我們認為戶籍制度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財稅體制。如果財稅體制理順了,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差異大的問題都會輕松解決。
(3)改革將逐步推進布局改革釋放動力
我們認為中國的增長潛力很大,但需要通過改革予以釋放。從十八大報告看,目前推進改革的大環境已經具備。比如十八大報告中也力推改革,其中提到了六大改革,分別是行政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民生領域改革、生態領域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同時改革需要逐步推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們認為2013 年將落實2012 年已經破題的改革,同時醞釀新的改革,比如大部制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等,但是對于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我們認為需要到2013 年之后才能看到。
(4)最看好的三條產業鏈
根據此前的分析,從宏觀自上而下的角度,我們最看好三條產業鏈:基礎設施、服務業以及裝備產業鏈。